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面展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成就,激发全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弘扬统一战线“同心、聚力、筑梦”的时代主题,凝聚、激励全区统一战线成员坚定信心,鼓舞干劲,奋力谱写新时代宝安“双区”发展的新篇章,今年6月,由宝安区委统战部主办的“我与特区共成长——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主题征文评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经过专家评审及网络投票,比赛结果已于日前出炉。为充分展现宝安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中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宝安区委统战部联合宝安日报从即日起选登优秀作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谭小良:民进宝安四支部成员 工作单位:万丰小学
不断变迁的特区“路”
拓荒牛雕塑,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标志,是深圳人的精神图腾。一代代我这样的新老深圳人像拓荒牛一样常年埋头苦干,为深圳的繁荣添砖加瓦,使得深圳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特区经济发展换挡提速,教育水平水涨船高,交通道路建设日新月异,深圳人出行的路也几经变迁……
泥泞的路
毕业两年后的2000年,我迫不及待地随着大巴翻山越岭、一路向南,来到了广东,来到了特区深圳,来到了宝安,来到了沙井。
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当时所在学校的校长临时征用一部中巴车,带领着我们几十位打工教师,就这样扑向了大梅沙。路上既有“国贸”“地王”这样的高楼大厦,也有车轮下百废待兴的坑坑洼洼,既有风景如画的深南大道,也有漫天灰尘的施工现场,既有笔直、平整的广深高速公路,也有乡村颠簸、泥泞的荒芜小道。这是我眼中最早的特区,它百业待兴但并不繁华,它政策诱人但并不遍地黄金;这是我心中最初的特区。
晕车的路
为了提升学历,2005年我和三位同事报读了华南师大成教深圳班,每个周末都要到福田的投资大厦学习。我半工半读的求学之路是绕不开107国道和深南大道的,当时最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是310路公交。
为了能尽量在早上8点前赶到教室,每个周末我5点多就起床洗漱。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吃晕车药,捂橘子皮,备点水果,假装睡觉,但没有一个能帮我们战胜晕车。就这样,三年的工读生涯,我是一路承受着晕车的慌张,一路感慨着特区的日新月异,一路追寻着来日的梦想。
幸福的路
深圳湾海滨公园是特区的标志之一。每到周末,我几乎都会开着小车,带着家人到这里享受天伦之乐。
在路上,我们常常促膝谈心,解决平时产生的矛盾和误会,让一家人的心更齐,劲更足,凝聚力更强;在路上,我们常常教儿育女,让他们懂得幸福是拼搏出来的道理。一路欢声,一路笑语,一路特区美好的记忆!
光明的路
地铁11号线已经开到了家门口,它不只具备连接中心区和西部片区的功能,还连接起了高铁、机场,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也串联起了深圳湾、前海、宝安中心区和空港新城等重点产业聚集区,是深圳地铁中的超级换乘线,也是继宝安大道开通后的又一条光明的路。
而我自己在这20年如一日的教育之路上,已从青春如火到中年如歌。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走过这泥泞、昏眩、幸福的人生之路,经历这峥嵘的四十年岁月,我看到了特区的光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