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规模!深圳首次集中放归普通鸬鹚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文/图
2022-11-02 15:29

11月1日上午9时许,9只普通鸬鹚在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南区被重新放归大自然。这是深圳首次组织集中放归普通鸬鹚,也是国内通过卫星定位装备对普通鸬鹚实施生态监测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科研行动。

此次活动由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深圳市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组织,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协助参与,深晚记者应邀独家现场采访报道。

两只刚被野放的普通鸬鹚在福田生态公园南区老河口水域自在畅游。

据了解,此次被野放的9只普通鸬鹚系今年候鸟季开始以来较早南下深圳湾越冬的候鸟,因十月中旬强台风“纳沙”过境深圳,被困在前海某工地顶层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被市民发现后通知管理中心前往现场救助,其中尚有数只因伤病未愈没能赶上这次集中放归。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批被救助的普通鸬鹚均为亚成鸟,很可能是首次南下深圳湾越冬,没想到遇到台风被困在尚未完工的高层建筑之中。深圳市野保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后,马上组织专业人员对沿海在建工地和高层建筑楼顶进行现场勘查,所幸未再发现其他受困候鸟。

随后,深圳市野保部门在组织对这批普通鸬鹚进行医疗救助的同时,联合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相关科研团队,研究对其实施卫星定位监测的方案,在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大力协助下,方案很快得以落实。该项目负责人、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周海超告诉深晚记者,此前国内尚无对普通鸬鹚实施高精度监测的记录,而普通鸬鹚又是深圳湾种群数量名列前茅的越冬候鸟,对其进行高精度生态监测,对进一步了解深圳湾越冬候鸟生存状态、详细掌握其迁徙路线,进而对其栖息地、越冬地的自然环境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意义。“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气候变化,生态监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新钥匙,也是生态监测工作者的最高目标。”周教授说。

身负卫星定位装置的普通鸬鹚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注视下起飞。据了解,该装置系针对普通鸬鹚专门研发,具有很强的防水功能,同时不影响普通鸬鹚正常潜水捕食和飞行。

深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年来,深圳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正在从传统救护-放归模式逐步转变为救护-放归-科研的新模式,此前深圳野保部门已经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2021年以来,已对救助的野猪以及黑冠鳽、红脚鲣鸟等物种进行了追踪监测,不久前,又联合深圳大学、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启动了深圳河口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项目,力争为国内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红树林生态管理措施提供深圳经验。

一只身负卫星定位装置的普通鸬鹚走出野放箱准备起飞。

(原标题《国内最大规模!深圳首次集中放归普通鸬鹚》)

编辑 李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