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深圳经济发展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支持行业龙头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政府资源和产业价值链等力量,开展政产学研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可能是目前推动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圳因产业而兴。从“三来一补”的低端产业起步,经过四十多年创新发展,已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2021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7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21万亿元。因为产业迭代、集聚引致的人口集聚和城市化效应,深圳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国内一线城市。2021年末,全球城市实验室从经济、文化、治理、环境、人才和声誉等六个维度评出全球城市500强,深圳城市品牌价值为4350.34亿美元,位列全球城市第34位,全国城市第4位。
一、产业竞争优势决定城市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基于产业演进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作为新兴产业城市,深圳在要素、投资驱动上取得了先机,创造了财富。1980-1992年,深圳依托开放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工业起步,“香港前店,深圳后厂”的格局迅速形成。在市场、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基本优势要素驱动下,创造了年均复合增速47.9%的“深圳速度”。 1993-2002年,深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香港产业转移增速,持续的资本投入促进设备更新,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业竞争能力。2003-2012年,深圳经济开始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从代工到技术改造,从“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转型升级。2013年至今,深圳继续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以“深圳创新”打造“深圳质量”。同时,深圳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创新驱动高级阶段和财富驱动初级阶段。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发展起引领作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必要引擎。 另一方面,按照规律,部分产业高速、大规模发展后,进入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原来积累的物质财富,既是维持经济运行的底气, 又是守成“躺平”等阻碍创业干事的社会行为生成的土壤,城市因此可能丧失活力和生机。进入财富驱动阶段,深圳资本和人才全球流动性增大,物业和创业投资成本增高,如果企业家“青黄不接”,新进入者创业意愿减退,成本增高,创新创业创意动力不足,深圳未来发展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二、不断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深圳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未来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还需要提高深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深圳在创新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深圳国家创新机构少,源头创新的积累少,能力不足,芯片等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深圳在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前景光明。但目前技术积累不足,高等教育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能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其次,创新成果集中在少数企业和少数技术领域,5G等面向世界的引领性创新成果面临一些国家的联合打压,创新风险和成本加大,推广应用的政治壁垒企业难以逾越。2021年,深圳市国内专利授权27917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443件,连续领跑全国大中城市。但面向世界和未来产业的引领性创新成果富聚程度不高,5G等技术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竞争压力巨大。其三,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吸引人才的区域政策面临外部压力。深圳国际机构少,高水平的大学和实验室尚在大规模的建设中,人才的国际化主要依靠华为、腾讯、平安、比亚迪等企业。2021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深圳在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前三。面临疫情反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仅以收入为导向的人才政策效力下降,高水平人才的可持续引进和利用面临新的挑战。其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广、难度大,涉及企业数量多,要求高,投入大,成本高。截至2021年底,深圳全市共有市场主体380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139万家个体工商户和241万家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六类不同市场主体发展的需求不同,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基数大、转变观念难,投入成本高。
三、创新创业创意驱动,提高产业竞争力
创新创业创意驱动,赋能产业,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是深圳的重要使命,也决定深圳的未来。面对挑战,如何突破?
第一、迎战风口,统筹实施产业数字化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通过对1.6万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的领军企业生产率提高了70%,而跟随者生产率提升了30%。数字化转型可以赢得先发制人优势,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深圳先行先试,出台系列文件规划指导数字产业,扶持数字产业重点领域,组建数据资产公共企业,打造新型数据交易信息化平台,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推进。从数字经济在深圳各区的规划布局和产业政策看,应以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创建为起点,通过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促进深圳重点数字创意产业全域联通协同,做强做大新兴数字创意产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智能化灯塔工厂,引导优势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以龙头数字创意企业为主体推进全域数字化战略。
第二、探索核心技术攻关路径,通过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协同攻关,破解“卡脖子”应用技术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圳正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创新路径,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2022年深圳安排科技重大项目支出132.5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90.2亿元,开展政产学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深圳如何进一步探索科技攻关举国体制?市场机制和企业家主体就是深圳路径的方向。企业家是深圳的“土特产”,深圳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涌现和崛起,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深圳经济发展中企业自主创新“6个90%”的成功经验表明,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支持行业龙头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政府资源和产业价值链等力量,开展政产学研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可能是目前推动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有效路径。
第三、把握趋势,创新机制,探索建设高水平创业型大学,激活学术创业,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引擎:21世纪的创业型大学》一书中提到:大学聚集了世界上最有头脑的人,也创造了一种鼓励新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文化。创业型大学在“大学—产业—政府”三元创新主体相互促进的三螺旋框架下,强调发挥大学学术创业的创新引领和产业服务作用,促进跨学科合作,激活一线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使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间保持创造性张力,进而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活力,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作者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原标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