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深港两地融合发展再迈新台阶,越来越多香港同胞跨过一河之隔,选择来到深圳就业生活,扎根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创新创造。近年来,深圳龙岗区香港同胞自发推动成立居深港人联谊会,目前已在龙岗11个街道实现全覆盖。不仅为香港同胞提供了一个社交联谊、互帮互助的平台,更像是一个温馨港湾,在助推深港交往交流交融中,续写着深港“双城”融合发展的温情故事。2022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2周年,本文特别采访了五位扎根龙岗的港人,讲述他们的“双城”故事。
潘智豪:从跆拳道教练到推动“中国芯”商业化的企业家
潘智豪于1985年出生于香港草根家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在20岁时做了跆拳道职业运动员,每天长达12小时的体能及专项训练,让他领悟到体育精神和人生哲学。
潘智豪后来担任跆拳道教练,摸索出一套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规模由最初只有一个道场和几名学员,发展成有自己的教练团、10多个道场及200多名学员,并且培训出香港代表队选手,为港争光。他的口碑得到学员家长及业界同行认可。
潘智豪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企业家”。他一边做教练,一边完成大学课程,开始了由体育到商业跨界的历程。他回忆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香港承办了马术比赛。当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大力推动HDMI高清奥运播放,因为这个机遇,我和合伙人投身HDMI行业。”
潘智豪
创业就是一次次去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8年从2人小房间经营电子商务贸易,到2010年转战深圳成立博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潘智豪组建了一支创新的技术研发团队,与世界顶级的芯片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现已跃升为全球领先的HDMI及Type-C整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潘智豪介绍,“从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制裁开始,我燃起了自主研发半导体芯片的斗志。当时香港还处于半导体初始阶段,本土企业还未涉足芯片领域,但我坚信香港科技创新的实力与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2018年开始了芯片研发,2020年入驻香港科学园,联合大湾区科研团队建立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入驻内地,专注自主芯片研发,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芯片已商业化,并已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上。”
历经14年的艰苦创业,废寝忘食是工作常态,疫情之前潘智豪几乎每天来回深港两地,时常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在他眼中,湾区融合发展为个人和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深圳的人才资源优势很明显,拥有完善的产业链;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能快速推动产品国际化。两者优势相结合,可加速产品研发落地。”
2017年博胜电子荣获“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获“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荣誉。“公司每年都可获政府给予的研发、参展等资金补贴。此外,龙岗区提供了吉华街道的创业场地——深港中海信科技园创业基地,并协助开展人才招聘等活动。”
潘智豪十分看好龙岗的发展前景。“作为深圳城市东部中心,未来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文体活动交流中心,它的区域发展潜力十分强大。作为创业者来说,这里营商环境好,在工业制造领域具备十分完善的供应链;同时,因区域环境宜居宜家,所以在人才聚集方面也很有优势;另外,交通、物流便利也是营商的重要因素。”
潘智豪于201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进修,又进入边工作边读书的状态。他十分喜欢龙岗的文化气息,与之带来的是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效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设在龙岗,同时,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创新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输出源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音乐学院也在加快建设中。未来,龙岗还将会汇集国际型科研实验室、科研机构等。”
钱辉环:科研需要大智大勇 鼓励学生做全球一流的研究
钱辉环于1980年出生,2004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2005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开始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副研究员、研究助理教授,2012年入香港户籍。2015年起,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现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
博士毕业一年多后,钱辉环以研究助理教授身份留校工作。当时,深港教育合作日趋紧密,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办学的港中大(深圳)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深圳是一个创业的城市,2014年港中大(深圳)开始招生了,我觉得在深圳有挺多的事情可以做。”
钱辉环
“我目前在深圳龙岗校区的工作包括:教学、科研、服务三类。教学方面从2015年开始,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科研方面,指导研究生、研究助理、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近几年主要围绕海洋机器人,在面向远洋的无人帆船、水面机械臂的抓取、水面可变形无人船、水面太阳能、面向教育的水面机器人等展开。服务方面,参与学校招生、多个委员会,以及在国际机器人顶会ICRA、IROS、RSS的组织工作等。”钱辉环介绍。
“深圳是机器人研究的沃土,这里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产业链齐全,采购器件的物流迅速,海边也有测试场地。”钱辉环感慨道,“原来他在香港做科研,很多做加工的部件就在深圳东莞一带的工厂完成,现在到了深圳,更是无比便利,碰到部件需要修改的,直接去加工厂协商一下就行。”
钱辉环认为,科研过程中需要大智大勇,“很多人强调智力,其实勇气也是非常需要强调的。面对难题不退缩,要有勇于试错的精神,这个很重要。”他回忆起在香港求学时的日子,经常被师长鼓励:要做全球一流的研究,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要有勇气去探索。
而今,在深圳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钱辉环把这种科研大智大勇的探索精神,传给了学生们。他形容这就是“学术引领”,“可能在短期内5到10年不一定马上能应用,但是积累的技术长远来说是能起推动作用的。”
“开放、包容、年轻。”深圳给钱辉环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他看来,深港都是国际化城市,两地的科研环境都很好,龙岗的人才政策和科研的经费政策也很好。“龙岗政府也很支持我们学校,把公园用来做我们的校园,真的很感谢。”
钱辉环的工作多是和年轻人一起完成,“心态就很年轻,”他说,晚上十点多一个idea出来之后,马上就开会去讨论,实验室里面就灯火通明,“这个是高校非常好的一点。”
2016年起,钱辉环的妻子孩子都被安顿到深圳,学习工作生活都在这里。“在这里,网购很方便,淘宝、京东、美团、叮咚买菜等,节省了很多购物的时间,非常便利。”
马楚力:对父亲的传统印刷业进行“二次创业”
马楚力于1986年出生于香港,现任力嘉国际集团副总经理、香港印艺学会主席、深圳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外事侨务工委会委员、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专业陪审员、龙岗区青年企业家协会荣誉会长等职务。
作为“创二代”,2009年,22岁的马楚力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后来到龙岗,加入其父亲创办的主营包装印刷业务的力嘉国际集团。
在2020年疫情暴发以前,马楚力几乎每天都是出演“双城记”:早上8点多从香港驾车出发,9点多到达深圳龙岗区横岗街道,要么一天在龙岗,要么下午去东莞公司、或到广州中山等地见客户,晚上再回香港。这是他10年来穿梭深港工作、生活的双城印记。
马楚力
马楚力刚来龙岗时,其父亲经营了几十年的制品厂正面临转型升级,他决定对父亲的传统印刷业进行“二次创业”。一边到生产、销售等基层岗位磨炼,一边将老厂房从内到外重新规划、改造。2011年5月,位于横岗街道的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开园,就是他“二次创业”的成果。
目前,该园已发展成为集印刷、创意、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连续8年成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
在马楚力的眼中,跟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同成长的,还有日新月异的龙岗城区。对于这一变化,他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从口岸到横岗,开车花了一个多小时,放眼望去,横岗这边全是工厂,根本没有现在的商业配套。但10年时间过去,随着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现在从口岸开车到横岗仅需半个多小时,园区及其周边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站式生活的配套服务。”马楚力感叹,龙岗于他而言,已经从以前一个工业区变成现在有文化产业、有商业氛围的一个多元化的魅力城区。
“现在从龙岗去其他地方打车、坐地铁都很方便、高效。微信支付功能也让生活更便捷,我回到香港吃饭购物都要带现金、信用卡,叫外卖还要自己去买,在深圳一个手机就解决了问题。”说起龙岗这些年的这些变化,马楚力侃侃而谈。
巨变吸引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来龙岗创业或就业。与之相对应的,龙岗这些年也为港人和港企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包括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福利等,使得港人和港企扎根龙岗安心发展。马楚力很感激政府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龙岗是我的另外一个家,希望我的企业永远留在龙岗并越做越大。我会与这里的香港同胞一起成长,互相帮助、互相扶持。”马楚力表示。
王冠墨:为来深的粤港澳青年解决创业就业难题
王冠墨于1981年出生,自幼随父母迁至香港生活,2007年回深发展服装辅料制造业。“我父辈于1989年来到深圳从事制造业,在这过程中跟随产业转型的潮流,于2015年成立了一家物业管理公司,运营位于龙岗区宝龙街道的恒利工业园,为园区企业提供园区管理、安保、法务等服务。”
王冠墨现任深圳市泓利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宝龙港人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并将事业生活扎根在龙岗。
2019年,王冠墨加入香港广东青年总会,积极团结和联合粤港两地爱国青年,支持及参与香港社会事务,推动粤港两地的合作与交流。
王冠墨
同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王冠墨敏锐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于是频频参加大湾区相关活动,与同在内地的香港青年们合作,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来内地发掘机遇。2020年,恒利工业园正式被深圳市政府升级为科技创新产业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入驻园区。
2019年起,王冠墨开始着手改造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的恒利创客区,园区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其中以音乐为主题,集体闲、青创为一体的创客区多达7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扶持香港创业青年,为他们打造一个低门槛的创业基地。
对于来自粤港澳地区的文创青年,恒利创客区未来将继续秉持廉租降本、引荐资源、多元合创、设施共享、专业共融、社会回馈等六大理念持续服务,为他们更好、更快、更多层次、更高度融合地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以至国家战略发展格局当中。届时,恒利创客区将诞生更多融合着粤港澳三地元素的文创项目、产品作品。
疫情期间,王冠墨做了不少暖心的公益活动。除了向香港、深圳捐赠防疫物资之外,2021年8月将位于恒利工业大厦园区内的自营奶茶店打造成了园山街道首家“暖蜂奶茶店”,旨在为辖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环卫工人等群体提供休息场所,同时定期为辖区快递小哥开展交通安全、急救知识、食品安全等主题培训。同年11月,恒利工业大厦园区内打造了深圳市首个“PPP”模式的园山“司机之家”旗舰店,免费为司机提供歇息、洗漱、餐饮、读书、充电等便利服务。
王冠墨欣闻龙岗区出台了《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发展实施细则》,聚焦科技培基发展、创新企业成长、创业环境优化、科技服务提升、重点专项扶持等5类科技计划,提出了20项扶持事项。他认为,其公司主营业务是服务高科技企业,这些利好政策将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有助于留住优质企业。
王冠墨说他很少回忆过去,只会奔着自己的目标规划逐一实践。他的个人生活与工作已经成为一体,白天参加活动、加强学习,晚上安排健康运动,他致力将香港青年与本地青年联动共融。
李志雄:入行46年 打造全球领先的眼镜设计生产企业
雅视光学集团有限公司(HK.01120)总经理李志雄,入行46年,见证了眼镜行业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李志雄祖籍广东鹤山,有6个兄弟姐妹。他随父母早年辗转到了香港定居。因为家庭条件不优越,为帮补家计,他和哥哥、姐姐中学未毕业就踏入社会做事。由于年纪小,零工、散工、杂工都有尝试过,但是他从不挑剔,有事就做,勤劳肯干。
在李志雄16岁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吴海英先生(后来的雅视集团主席)。那时的吴海英是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承包眼镜公司的外包打磨业务。志趣相投的两位年轻人从此走到了一起。
吴海英于1976年创办了香港雅视眼镜厂(即雅视集团的前身),业务骨干由1位发展到30多位,经营范围包括眼镜的设计、制造、销售,公司初具规模,在眼镜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为以后的雅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志雄
上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很多华人都受到感召,纷纷回国招揽人才、创办企业、发展经济造福华夏大地。同期,香港开厂的成本逐渐升高,吴海英决定到中山、深圳投资办厂。
1990年4月,李志雄作为深圳雅骏厂的总负责人,带领数名技术骨干开疆拓土。
1996年,雅视集团在香港上市,集团不断扩大投资业务。雅视光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雅视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总投资10亿港元,主要从事塑胶、金属等高质素的光学眼镜和太阳眼镜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等业务。
2016年深圳雅视由龙岗中心城搬迁至龙岗坪地街道,2018年由来料加工转型升级为独资企业。至今,集团投资项目遍布海内外,拓展了更多传统眼镜框以外的业务项目,更全面地发展。
“由租赁厂房到买地自建厂房,近年来,雅视集团年产眼镜成品最高峰为1800万副,最高峰产值18亿港元,其眼镜生产规模之大,成为眼镜业界的翘楚。目前公司正在探索远程眼镜AI定制方案。”每次提到公司的发展,李志雄总是一脸的骄傲。
疫情之前,李志雄每周五都会回香港,星期一再返深圳。这么多年来,他目睹了龙岗的巨变。“特别是2011年举办大学生运动会之后,龙岗发展很快。公司业务配套便利,链条完整,自己在龙岗工作生活都非常习惯,政府还给予了场地、资金、人才等扶持。”
扎根龙岗,深港同心。位于龙岗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紧邻东莞、惠州等城市,是香港联通大湾区东部的重要节点,2022年首次写入了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片区拥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汇聚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市大数据研究院等多个重点研究院及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大湾区吸引国际科创资源、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天道酬勤石开花,不待扬鞭自奋蹄,在龙岗的香港同胞越来越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原标题《扎根深圳龙岗 五位港人的双城故事》)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