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
南方日报 南方 +
2022-09-22 16:32

9月22日,广州举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

会上,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蔡莹表示,近两年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纪录种(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而鸟类,十年间则从77种上升到187种,是原来的2.42倍。

同时,海珠湿地水质从过去的劣V类提升到了Ⅲ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气温比周边区域低0.5-1℃,海珠湿地正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总面积约1100公顷,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被誉为广州“绿心”。新华社发

首次以“海珠”命名新物种

从2012年9月湿地一期开放至今,海珠湿地已历经十个春秋,在生态上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海珠乃至广州的整体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蔡莹介绍,海珠湿地在全国首创“只征不转”保护性征地。2012年,政府将面积达11000多亩的万亩果园集体农用地征作国有,广州“绿心”的保护从此开启新阶段。

2015年,海珠湿地成为广州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当年,广州放弃万亿的土地商业开发价值,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中心打造了面积三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绿核。

同时,在海珠湿地有了首次以“海珠”命名新物种。

“我们一直以来秉承基于自然的修复方案,生物多样性逐年上升。近两年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纪录种(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而鸟类,十年间则从77种上升到187种,是原来的2.42倍。如今,在城区中央的珠江河段和各大公园都出现了白鹭群飞的景象。”蔡莹说。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在全国首创专章保护形式。2018年出台的《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中专门列出10个条款,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同时将海珠湿地划入生态控制线,在城市中央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空间。

湿地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Ⅲ类

海珠的湿地文化也吸引市民前来“打卡”。上千年的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文化得到了传承,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做实文化惠民,湿地花墟、龙船景、“走读自然”徒步大会、湿地国际音乐节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每年三月,湿地3.2公里的宫粉紫荆竞相开放,吸引超300万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品牌已经成为行业翘楚,已挂牌湿地实验学校16所,获得省级和国家科普荣誉品牌18个。开发湿地课程100多项,成为上百所小学使用的乡土教材。湿地内四季课程各不相同,春天聆听神奇的种子解开植物的密码,仲夏让孩子迫不及待地成为水果猎人,秋收季节乘着地铁到都市田园割稻谷,冬季露营会邀群众观赏新年第一缕朝阳。

“我们联合周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园区的科技资源,开展科研项目90余项,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定位站建设,形成多领域多方参与的科研监测体系,为研究城市与湿地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样本。已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粤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蔡莹表示,海珠湿地已经成为广州第一批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海珠湿地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经过十年努力,湿地水质从过去的劣V类提升到了Ⅲ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气温比周边区域低0.5-1℃,地球之肾、城市绿肺、城区氧吧、海绵城市等功能不断凸显,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同时,海珠湿地以无界湿地理念不断发挥生态溢出效应。

蔡莹表示,通过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使得环境的虹吸效应日益凸显,促进了周边同创汇、创投小镇等新型产业园区等的转型升级,毗邻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吸引总投资额达867亿元。环海珠湿地高质量发展带逐渐成形。

此外,海珠湿地牵头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牵头21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湿地公园,成立行业联盟,创新“湿地+”理念,打破湿地孤立保护发展思路,加强行业合作交流,凝聚先进力量,携手先进同行共同发展。

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

蔡莹介绍,海珠湿地下一步将以“四化”为发展方向,即“平台化、标准化、智慧化和国际化”。

一是“平台化”。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联盟和企业家联盟秘书处已落户海珠湿地。

“未来我们利用优越地理优势,秉承‘湿地+’理念,充分发挥上述三个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和辐射,聚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建设。”蔡莹说。

二是“标准化”。根据过去十年的积累,海珠湿地已经在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研监测等方面形成系列标准,成为湿地行业第一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并将在今年验收。经国家林草局推荐,过去几年,海珠湿地培训了青海、内蒙古、贵州等多个省份的湿地公园。下一步,湿地将实施“出海计划”,整合已有的做法,梳理成熟经验,推广到不同的湿地同行中去。

三是“智慧化”。海珠湿地正打造全国首个“上云”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43%。在日常工作中,化“人管”为“智管”,提高管理效率;在科研监测上,实现精准、实时、持续;在科普教育中,以VR等手段强化趣味互动;对游客而言,增强了游园实感和“云”游体验。该项目以高科技手段,为生态赋能,全面提升湿地管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国际化”。海珠湿地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不仅是广州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近年来,海珠湿地已获得了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两个最高奖项。

今年11月,我国将在武汉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海珠湿地将以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秘书处的身份承办武汉大会的相关分论坛,分享中国特色湿地保护与发展的智慧。

下一步,湿地将对标国际优秀湿地,加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持续向国际社会输出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讲好海珠湿地的故事。

(原标题《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来看海珠湿地十年成绩单》)

编辑 特区报-李斌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