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头江豚在江面起舞!长江江豚考察第二天记录
极目新闻
2022-09-21 09:59

两岸崇山云伴舞,一川绿水浪弹琴。9月20日,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第二天。

当日,记者继续跟随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采访报道。上午9时,两艘科考船从宜都渔政码头出发,向着葛洲坝方向驶去。中午,在葛洲坝下,科考队员们发现了江豚的身影,十余头江豚在江面出水跳跃,其中还有着至少两头小江豚。记者了解到,这是两天科考以来,队员们观察到的数量最多、最密集的江豚群体。

葛洲坝下发现江豚“一大家”,有两只新出生小江豚

9月19日,时隔5年,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察再次启动。本次科考不再是“一支队伍从头走到尾”,而是分四支队伍分段联合同时考察,长江干流四段,每段一支考察队伍,每支队伍两艘科考船。

极目新闻记者跟随的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两艘科考船,分别为中国渔政020号和中国渔政025号。考察队从荆州出发,先驶至上游葛洲坝,而后折返至荆州,向下游驶至城陵矶,最后返回荆州,结束此段江面的科考,科考时间为9月19日至26日。

首日的科考,记者随船从荆州来到宜都,沿路的考察,科考队员们并未确切看到江豚的身影,只记录了疑似发现江豚。

9月20日,记者登上020号科考船,随队开始了第二天的采访。上午9时,科考船从宜都开往葛洲坝。

科考船行驶至葛洲坝,已过中午12点。“江豚!来了!”12时50分左右,在船体左侧,观察员首先看到了两条江豚的身影,紧接着,数条江豚争先浮出水面。

葛洲坝下的江豚身影。

记者现场看到,江豚们有的出水后随即落入水里,有的排列成行在水面跳跃,在这群江豚里,还伴有小江豚的身影。这些小家伙们在离船300余米的远处,来回游动,好像在给科考队员们展示他们迷人的微笑和曼妙的舞姿。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队长郝玉江告诉记者:“2017年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时,我们也在这片水域发现了江豚。这片水域生存的江豚群比较固定,长江岸边经常会有很多市民用相机拍摄,今年有摄影爱好者拍还到了两头出生不久的小江豚,这给我们研究和保护江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小江豚为种群发展带来希望,5年前的“小科考”也长大了

随着江豚向着远处游去,科考船也继续前进工作。

“刚才在葛洲坝下的江豚估计有十余头,其中至少有两头小江豚。数量与2017年在这个地方观察到的8头相比,数量应该有所增加。”郝玉江告诉记者。

郝玉江观察江面状况。

科考队目视观察组独立观察者张新桥向记者介绍,在葛洲坝下观察到的江豚群,是此次江豚科考到目前为止,观察到的数量最多、最密集的江豚群体。

“这个点的观察,对我们目视观察者而言,是以一次很好的实战训练,通过观察江豚的数量、出水行为、小豚的比例等,对我们接下来几天的观察,帮助很大。”张新桥说,葛洲坝下的江豚群体比较固定,2017年江豚科考在此地发现成群的江豚,在近几年,科考人员也在持续关注这里生存的江豚群。他分析,此地江豚为何在这固定生存,主要原因是此江段位于葛洲坝下,人类活动较少,使得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加上很多小鱼随着坝船闸开放而涌入,给江豚提供了充足的生存食物。

科考队员在葛洲坝下观察江豚。

科考队员、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龚海波告诉记者,在葛洲坝下看到这么多江豚,最兴奋的还是看到小江豚那一刻。他说,看到小江豚,说明这不仅很适合江豚生存,还具有提供江豚繁殖的优良生态环境,小江豚的诞生,给这群江豚发展延续带来了新希望。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师范飞说,5年前的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她也参加了。“2017年,我第一次参加全流域的江豚科考,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和声学监测,这次在这段科考中也负责这部分内容。”

范飞说,2017年科考完回家,她和老公收获了新的喜悦——孕育了一个小宝宝。“当时队员们都向我送来祝福,还给小宝宝起了个小名‘小科考’。”五年过去,“小科考”也长大了,范飞也开始了新的一次江豚科考,在葛洲坝下,看着小江豚和母江豚她也感触很深。

每天两次水环境采样,eDNA判断江豚分布

科考渐渐驶向宜都码头,第二天的科考也临近尾声。

船上,负责水环境采样的队员正在对中午在葛洲坝采集的水样进行处理。与2017年的科考相比,水环境采样(eDNA)是这次科考新增的技术之一。

科考队员进行水样采集。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专员邓晓君介绍,每天她们进行两次水环境采样,第一次是早上出发后,第二次是下午靠岸前,主要是提取相对封闭或者流动不剧烈水域水样,所以每次采样是都会离岸边有一定距离,让船速慢下来后进行采集。

“每次采集水样,会对5升水样进行分析。采集到的水样通过仪器过滤,收集10份过滤纸样,将他们分别放到盛满酒精的透明管中,等科考结束后,统一分析。”邓晓君告诉记者,通过eDNA可以判断这片水域是否有江豚活动,以及附近生物、微生物的状态,当天还可以通过仪器分析出浊度、溶氧度、叶绿素等素质,便于更准确考察江豚种群分布情情况及栖息环境情况。

戴年华拍摄江豚身影。

科考队员、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从1983年工作开始,从事水生保护研究,这次也是他第一次参加长江全流域的江豚科学考察。“两天的科考,从荆州到宜都再到葛洲坝,沿线的水质都很不错。我主要也是想观察,十年禁渔开始后,长江干流江豚的生存会有哪些显著的变化。”

戴年华告诉记者, 2021年长江江豚上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群众的保护意识更加提高,保护江豚也不仅仅是小部分人的事,而是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保护江豚,也不仅仅是在保护一个物种,而是在保护整条长江。

下午4时许,科考船到达宜都岸边,第二天的宜昌至城陵矶段江豚科考结束。9月21日,记者也将继续随船科考,前往荆州。

(图源:极目新闻记者 胡迪凯 摄)

(原标题《10余头江豚在江面起舞!科考第二天碰到“一大家子”》)

编辑 特区报-李斌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许家宜(客户端),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