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发布,涉及这些领域
广州日报
2022-09-17 21:05

改革为了人民。近年来,广州改革向纵深推进,针对市民群众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暖民惠企办实事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成效如何?市民群众感受怎样?9月17日,广州市举办首批“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成果发布活动。以“改革在身边,满满获得感”为主题,活动现场发布了《广州市“最具获得感”改革观察报告(2022)》及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

活动现场

案例1:开办企业更便利!全国率先探索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

2017年7月,广州南沙出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若干规定》,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启动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动商事登记行为由行政许可走向行政确认,推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尊重企业登记注册自主权,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按照国务院部署将在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复制推广。

从先行先试到全国推广,202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首次明确规定登记机关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确认并当场登记。广州南沙新区首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成果为《条例》所吸收,并以法规形式固化,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

这是一项基层首创、自下而上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推动国内商事登记理念和审批模式深刻变革。借鉴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确认制改革主动调整政府职能,推动审批去许可化,将由经许可审批赋予市场主体资格,改为对其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确认,并对外宣告公示,推动建立完善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形成的以申请人实名认证、信用承诺为前提,实行自主申报,依托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现从“人工核准”向“智能确认”转变的做法,在全国各地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中得到认可和推广,营业执照办理透明度、可预期性极大提升。

案例2:买全球卖全球畅行无阻,跨境电商综试区制度改革不断创新

广州市是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首批12个城市之一。据统计,广州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州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全国第一。白云机场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连续8年居全国空港第一,2021年突破1000亿元。南沙口岸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规模占全国1/5。

在这背后,是广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制度改革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广州市扎实落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改革创新任务,以“六个率先”破解跨境电商六大难题,率先探索推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信息化系统、“微警认证”系统、跨境电商公共分拨中心、进口商品溯源“真知码”、退货合并打包、“空铁联运”“海空联运”等创新举措,打造跨境电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逐步形成一套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其他城市发展跨境电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外,广州还出台了全国首个RCEP跨境电商专项政策,从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培育创新主体、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营销网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5条创新措施。联合海关升级数字关务系统打造全国首个跨境公共分拨中心,采取共场地、共系统、共设备和共人员的“四共”创新模式,配送时效大幅提高,消费者体验更佳。

通过不断聚焦找准改革切入点,不断研究推出利企便民、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广州已逐步形成一套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如今,广州率先探索推出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信息化系统,已进一步优化后成为全国海关通用系统。溯源体系应用实例“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同时被纳入APEC成员复制推广项目。

案例3:绣花功夫提升社区容貌品质 老城焕发新活力

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是我国不断探索的超大城市治理之道。从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到品质社区全域提升,广州在全国率先以社区为单元,开展提升城市容貌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探索,以绣花功夫提升社区容貌,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推动老城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在广州,通过搭建平台实现综合提升,将容貌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社区照明、体育设施等13项日常管理整体打包,整合住建、园林、体育等部门力量,对社区人居环境进行系统提升;通过分类施策全域提升,将全市1662个社区划分为培育、巩固、常态三大类,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联动督导机制,区分标准、分类实施,全域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将基础条件差、提升空间大、受益群众多的老旧社区作为重点对象,实行从对象确立到摘牌重塑全生命周期管理,循序渐进,每年培育30个市级容貌品质社区,同时引入专业团队全程参与社区容貌品质提升规划、设计和施工,打造既具广州特色又具美学特征的品质空间。

如何让市民真正有获得感?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马上办,解决房前屋后垃圾多、墙面破、电线乱等问题过万宗,成果惠及320万市民;建立机制长效管,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讲评,量化评价,闭环整改,成功培育180个市级容貌品质社区。同时,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居民议事等方式,把征求民意工作贯穿设计、施工全过程,真正把居民关切的问题找出来、解决好。借助专业力量整体规划设计提颜值的同时,改造还深挖老社区历史文化禀赋,让老社区留住记忆,让老街坊记住乡愁。

案例4:大数据赋能,市民的求医之路更“智慧”

为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广州自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统筹区全面铺开DIP付费的城市。

DIP改革从广州出发,迅速走向全国,得到全国医保系统的高度认可。2021年,国家医保局组织了对71个DIP试点城市进行两次交叉评估,广州评估结果为“优秀”,并被国家医保局确定DIP示范点城市,全国共有12个示范点,广州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示范点城市。

广州市勇于打破传统的项目付费、定额付费方式,建立起“总额预算支持正常增长、病种分值引导合理施治、费用支付体现激励机制、智能监控加强过程管理”的管理体系,在减轻住院患者经济负担、维护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促进医疗机构良性发展、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如今,疗效好、成本低的治疗方式能得到更多的支付,促使医生回归本色,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从而降低医疗成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找到了破解之道。据统计,通过改革,3125个病种次均费用显著下降,降幅达20%。每年减少不必要住院5.6万人次,每年释放52.2万住院床日。同时,通过大数据基于诊疗项目、费用结构等多维度抓取病种特征,实现临床治疗规范化。

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在广州召开DIP试点推进暨培训会,确定首批27个省(市、自治区)共71个DIP试点城市,广州的经验做法被上升到国家层面推广,并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实施。2021年12月,国家医保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在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

案例5:河长领治、标本兼治、全民共治,广州因地制宜探索治水之路

近年来,广州经过治水改革,探索出一条低碳生态治理之路,相关做法成效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荣获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广州河湖长制工作2次获得国家激励、连续4年获得省考优秀,广州市南岗河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全省唯一入选),民间河长苏志均获评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全省唯一获评),南沙区被列为全国2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之一。

广州治水经验也不断走向全国。广州市在全省首创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处于全国领先行列,河北合肥、贵州毕节、广东深圳、广东佛山、广东河源等地均来调研学习。流域河长、网格化治水等工作举措均为广州首创,且目前体制最为完善、职责最为清明确,相关做法逐步在全省推行。

在探索高质量治水之路上,广州实现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推出《河长履职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地方性标准,创新设立流域河长、网格长等,推行“河湖警长制”“河长+检察长”“最严河长责任制”,有力推动治水落地见效。坚持以源头治污理念推动黑臭河湖治理,通过拆违、排水单元达标、厂网建设、合流渠箱改造等从根源上杜绝污水入河。坚持治水先“治人”,通过科普、培训、互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公民治水意识及治水道德水平,减少污水乱排偷排。从“征服自然”改变为“顺应自然”,采取降水位、少清淤等低碳生态治水举措,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广州还创新推出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水务一体化平台,提升河长制运行效能。2022年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河湖问题平均办结时间仅需11.5个自然日,河长制考核、河湖监测数据、河湖基础信息更新均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大量行政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

案例6:旧楼加装电梯,广州打造成片连片加装新模式

小小民生事,大大幸福梯。广州通过一系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制度性改革创新解决“加梯”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全国率先提出“双三分之二”,2012年《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试行办法》率先提出经“双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申报加装电梯的基本条件,破解全体业主同意的过严条件;全国首创成片连片新模式,2020年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印发《广州市老旧小区住宅成片连片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首创“集中申报、统一规划、集中联审、批量施工”成片连片新模式,进一步简化流程,服务效能提升数十倍;全国首创推出电梯一本通,为市民编制通俗易懂的加装电梯“一本通”《广州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指引图集》。

成片连片加装系列新模式下,对老旧小区进行整体规划,达到统一风貌、优化小区环境的效果;通过多部门集中联审,简化审批流程,实现让居民少跑路。同时,成片连片加梯做到了统一规范施工和集中运行管理,达到运行安全有保障。

改革后,广州市加装电梯成效稳居全国首位。截至2022年6月底,累计完成加装电梯规划审批13351台,惠及逾100万居民,全市电梯审批和建成总数均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保持全国各大城市首位。83个试点小区推广成片连片加装电梯新模式,完成试点小区成片连片加装电梯方案编制,成片批复加装电梯近3000台,惠及约20万人。

案例7:政务服务随时随地办,广州“穗好办”打造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

最近,某公司最近接了一个大项目,但人手不足导致项目实施困难。得知“穗好办”App有人力外包服务,便上“南方人才市场”专区,提交了人力外包需求,最终这次的用工问题顺利解决。而这个案例只是“穗好办”App众多政务服务中的一项。

以市民、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广州推进全市移动政务服务向“穗好办”App汇集,围绕基层群众办事难点、痛点、堵点,建设了“党员志愿服务网上超市”“基层减负便民”等重点栏目,实现了民生热点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在办“事”的问题上,企业可用“码上办”服务“免证”办事,只需刷脸认证,便可亮码取号、读取电子材料和证照、查询办理进度。今年以来,“穗好办”还整合健康码、乘车码,出行实现“一码通”,并新接入入住酒店的使用,未来还将接入更多应用场景。

对市民而言,“穗好办”APP也汇聚起全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将全市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服务机、公厕、核酸检测点等便民服务点在一张地图汇聚展示,方便市民一图查找、一键导航。此外,市民不仅可在线办理生活缴费,预定体育场馆,获取家政服务,还可查找实时公交、路况、附近停车场、广州中小汽车摇号结果,预约公共活动,让每位市民在广州生活都越来越得心应手。

案例8:全国率先推出“一门式”政策兑现,企业办事从“只进一扇门”到“最多点一次”

2016年,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一门式”政策兑现服务模式,全省首设政策兑现专窗,全国率先承诺34个工作日限时办结,统筹办理全区23个部门、85项政策、634个事项。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在全省率先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等33个高频事项纳入首批服务清单,主动把政策送上门、把服务送上门、把资金送上门。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用“系统筛选”替代“企业申报”、“数据跑路”替代“人工传递”、“智能匹配”替代“人工审核”,成功实现“五个转变”,即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从“最多跑一次”向“最多点一次”转变,从“人工事后审两次”向“系统事前审一次”转变,从“限时办理”向“即时到账”转变,从“普惠普享”向“信用优先”转变。

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免申即享”事项59个,发放金额近8亿元,超过3000家企业受益。按照应享尽享、应兑尽兑原则,6年来“黄埔兑现通”共兑现各类政策资金5万多笔,惠及企业1万多家,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超过200亿元。

案例9:留住千年商都文化记忆,“永庆坊试点”成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典范

永庆坊是凝聚广州历史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通过建筑修缮、功能置换、产业注入,成功实现了老城活化,成为承载千年商都文化记忆的广州新地标。项目脱胎于2006年启动的恩宁路危破房更新改造项目,经历了从危旧房试点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不同定位的变化,是见证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旧城发展模式转变的经典案例。

永庆坊项目在16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不大拆大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引进多元参与、广泛听取民意等做法,基本上成为国内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共识,被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复制推广学习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超200个城市到永庆坊学习借鉴工作经验,接待场次超2000场,包括深圳南头古城、福州烟台山、苏州淮海街、沈阳红梅文创园、成都猛追湾等。永庆坊项目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微改造做法被纳入广州市2021年复制推广经验。

案例10:全国首创 “AOL授权见证通”,足不出户“隔空”完成授权委托

以往港澳当事人需两地奔波办理授权委托,现在足不出户即可“隔空”完成。广州市法院全国首创 “AOL授权见证通”,也是全国、全省唯一的项目,为便利港澳当事人参加诉讼,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获得最高人民法院及国务院港澳办的充分肯定。

AOL授权见证通集预约服务、跨境授权、身份验证、远程视频、在线见证、全程留痕及司法审核的功能为一体,为当事人省时省力省金钱。以往港澳当事人办理授权委托耗时约30天,现在一键完成在线授权见证仅需5分钟;传统的 “线下”见证模式拓展至“线上”,当事人从两地奔波到足不出户即可“隔空”完成在线授权见证;以往港澳律师见证授权,费用动辄成千上万,现在0元便可完成,大大节省诉讼成本。

AOL授权见证通自2019年3月上线以来,已有2000余件案件当事人完成在线授权见证,惠及24家大湾区法院及省外法院;平台不仅服务港澳地区,还辐射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多个国家的当事人。在业务适用性、技术移植性以及经济可行性方面均具有一定可复制可推广性,获得港澳当事人、律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申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原标题《广州市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发布,涉及这些领域》)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