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金风送爽,惠城区桥东街道下塘街12号一家小店门前,古稀之年的林志武老人心无旁骛地制作传统灯笼。一旁的水东街车水马龙,一个埋首手工劳动的老人和头顶形式多样的彩灯,这样的画面,已历10年,成为桥东老街中秋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市民观赏购买灯笼。
中秋竖灯祝福美好
中秋玩灯笼的传统,在惠州的普及性及规模而言,远远超过了元宵节。 中秋之夜,月亮初升。一般人家不点油灯蜡烛,而是将灯笼点亮,挂于壁上,或由小孩提着满街跑。
惠州日报记者来到林志武的小铺看到,十几个传统灯笼高高挂在一条绳子,一字排开,灯笼写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花好月圆”等毛笔字,蕴含美好愿望。一款五角型灯在所有的灯型中是卖得最好的一款,在记者采访时,没多久就会有顾客看上五角型灯,过来询问、购买。
林志武在制作灯笼。
林志武表示,惠州民间在中秋以灯笼寄托新生活的向往,表达向往光明、祝福未来的美好祝福。
林志武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从小在老一辈那里学到了扎灯笼的技艺,灯笼也曾带给他无穷的童年美好回忆。每逢中秋节,他都会制作一些手工灯笼给家人朋友。10年前他从惠城区桥东街道新建社区居委会退休,每年中秋“专业”扎灯笼,十多天时间能扎灯笼200个左右,并在家楼下摆摊,总能在中秋节当天卖完。
在林志武看来,他卖中秋灯笼,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爱好,同时向人展示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树起灯笼,高举祝愿。
更新换代的五角型灯笼热销
在旧时,惠州每家每户将花灯系于竹竿之上,放在屋顶或大树等高处,俗称“竖中秋”,也称作“树中秋”。
如今有了各种照明设备,人们将灯笼固定在人家的屋顶或大树上,比较少见。不过将灯笼用竹竿系着的“竖中秋”传统,还是在惠州民间沿袭了下来,成为手工传统灯笼的主要样式。在林志武小摊前面,每一个灯笼都配有一根可以挑着灯笼的小竹竿或木棍,正可以看到“竖中秋”的文化遗迹。林志武表示,“有了这个手持的小杆,孩子就可以把灯笼举高高,互相比赛谁最高。”
旧时惠州民间制作的灯笼,形状各异。柚子作为中秋佳节的吉祥物,与灯笼结合起来了起来,成为了柚皮灯笼。人们吃完柚子,把完整的柚皮留下,切成相连的四瓣,用四根线吊起,再在柚皮内部底部置一蜡烛,这就是柚皮灯笼。
市民观赏购买灯笼。
“如今柚皮灯笼不再流行,人们用纸扎灯笼替代柚皮,但是形似柚子的五角型灯笼还是很受欢迎”。林志武制作的五角型灯,不仅外形似一个柚皮灯笼,而且以灯笼与小竹竿或木棍子之间的连接也是四根线,有着柚皮灯笼的影子。林志武表示,中秋节惠州习惯吃柚子,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着保佑、护佑。柚皮灯笼的升级版——五角型灯笼,点上蜡烛,举在高处就如一轮明月在上,寄托着惠州民间希望得到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
(原标题《我们的节日·中秋丨手工传统灯笼热销惠州老街》)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桂桐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