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首届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学术交流会召开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2022-08-17 20:12

8月17日,深圳市首届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学术交流会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深圳召开。

据悉,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推荐及科技部的全力支持下,2021年,科技部正式批复深圳依托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国家野外站依托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而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和深圳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学凡致辞中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深圳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不断提升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期待通过深圳国家野外站获取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线上发表致辞,就国家野外站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服务支撑上先行探索,加强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质量评价和GEP核算等问题的研究并积累经验,服务于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和监管。二是在科技应用上先行探索,广泛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提升生态系统和重点生物类群监测设备和设施水平,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三是在标准体系上先行探索,探索建立生态监测调查与评估、生态监测站点及样地建设和生态质量监测方法,研究制订技术标准规范,支撑生态保护监管规范化和制度化。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海丽代为宣读了国家野外站聘任批复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名单。国家野外站聘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任深圳大学郭仁忠院士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廖小罕副所长、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吉喜主任等7位专家学者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交流会现场还举行了国家野外站建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9家科研院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会后还将与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态中心、中科院地理所等单位签约。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循环、生态格局与功能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工作。

为加强国家各个野外站之间的交流合作,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双碳目标实现,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家单位,就“加强交流协作开展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升科研平台创新力、加强社会协同参与”等4个方面联合发起城市生态观测研究联盟倡议。会上,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周伟奇作为代表在线宣读了此倡议。

此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新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陶益副教授、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黎双飞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学者还分别做了主旨报告,与会交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双碳目标、水生态安全等学术课题,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

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听取了依托单位关于国家野外站建设情况与规划的汇报,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调研员刘海波主持并总结发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文忠现场发表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和委员充分肯定了国家野外站的建设成果,并对国家野外站的进一步规划提出科学性合理性指导建议。

后续,深圳国家野外站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生态格局与功能、生态胁迫、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等领域进行观测与研究,加强人才、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

此次会议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办,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办。国内多所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及部、省级、直属单位领导、野外站战略合作相关单位代表共同参加会议,线上线下共有上千人参会。

(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原标题《深圳市首届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学术交流会召开》)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