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游泳和戏水成了许多家庭休闲避暑的首选,但7岁的珠海女孩,在游泳时呛水后因擤鼻的动作,竟引发了急性中耳炎,双耳出现剧烈疼痛、听不到声音的症状。
8月15日,中大五院医生提醒,每年夏季因耳朵进水、耳痛就诊的患儿,比平时增加近1倍,儿童在玩水时如有呛水,鼻子、耳朵进水的情况,要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
玩水后因为一个错误动作
引发了急性中耳炎
近日,7岁女孩琪琪(化名)和父母去水上乐园游玩后,感觉到耳朵闷胀、疼痛,父母查看了她的耳朵未见异常,以为只是玩水时进水了,并没有在意。但是第二天,琪琪的双耳剧烈疼痛,几乎听不到声音,家长赶紧带她到中大五院儿童耳鼻喉门诊就诊。
中大五院耳鼻咽喉和头颈外科主任洪海裕检查后发现,琪琪患有急性中耳炎。医生在了解病史过程时,琪琪的父母回忆起孩子玩水时,曾呛过几次水,并尝试用擤鼻等动作将水排出。洪海裕判断,琪琪可能因为这个错误动作,引发了急性中耳炎。
洪海裕介绍,人体的耳、鼻、咽、喉四个器官是互通的,咽鼓管连通着耳、鼻、咽三个器官,口腔和鼻子内本身有大量细菌,但耳朵是个相对无菌的环境,鼻部的感染源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导致中耳炎,该患儿呛水后,用力擤鼻的动作,水会随咽鼓管从鼻子、口腔进入耳朵,引发中耳炎。
经过医生及时的治疗,琪琪的双耳疼痛感明显减轻,听力已经恢复正常。
儿童玩水耳朵更容易“受伤”
洪海裕表示,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表现为耳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及耳鸣,“急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成慢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后,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洪海裕提到,儿童是该病的好发人群,儿童中耳炎是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之一。“每年夏季,因耳朵进水、耳痛就诊的患儿,比平时增加近1倍,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平、直,同时咽鼓管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容易塌陷,使他们口腔、鼻子中的水,更容易进入耳朵,而且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更低。”
玩水时如何保护耳朵?医生建议:
1、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鼓膜置管术后等耳部疾病者,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建议进行水上运动。
2、如有呛水,鼻子、耳朵进水的情况,要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
3、耳朵进水时,可以将头向进水的那一侧歪倒,同时单脚跳跃,用手掌盖到进水的耳朵上按压,用负压引出水流。如果反复几次没有效果,不要使用棉签等工具,要静待水自然流出。
“如果孩子玩水后出现耳痛、耳涨、听力下降等症状,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到儿童耳鼻喉门诊就医,进行筛查,以免发生严重后果。”洪海裕提醒道。
(原标题《呛水擤鼻引发“耳聋”!珠海医生提醒:儿童玩水需注意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