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 打捞小书店
晶报APP‍
2022-08-15 15:12

深圳,盛夏,暴雨。

我去淘书乐二手书店,想和店主谢林涛即涛哥,聊聊书店这几年的情况。我和涛哥相识已久,虽然与他见面次数少,但我一直在朋友圈里关注他和他的书店。我很好奇,疫情之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

得知书店地址没变,仍在南山区向南小学正对面。这天,我从南山书城地铁站出来,看到手机导航显示,步行七八分钟即可到达淘书乐二手书店。

这七八分钟里,我一直试图在脑海中搜索出七年前第一次见到书店的模样——因为工作缘故,我当时在进行“小崔逛书店”的小专栏之旅,打捞深圳的各种小书店,探寻书店和书店主的故事。涛哥和他的淘书乐二手书店是其中一个。

如果把时间线再往前推,十年前,从我写下第一篇深圳书店的文章开始,从开在蛇口花园城的学而优书店到梅花村书店、千寻书吧、与木书房、小津概念书房、荒野书店、纸书坊、尚书吧、我们书房、旧天堂书店、博雅书店、求实书城、物质生活书吧……

逛书店的那几年,我去了许多怀揣书店梦的店主们开设的各种书店,且面积很小,我将之概括为“小书店”,认识了一大批热爱并践行书店事业的人。直到汇总资料时,才惊讶地发现竟然已经写了71间深圳的小书店。

十年过去了,深圳的小书店和书店主都怎么样了?

我决定先去涛哥的淘书乐二手书店看看。

纯粹

我远远地看到了淘书乐二手书店的招牌。

相较于七年前,书店门口的空地上多了一座红色主题雕塑,书店旁边的横龙岗村牌坊左侧,搭着几顶红色蓝色的帐篷,作防疫使用。除了这些,远远看去,书店本身与以前并无变化,书店的招牌还是橙色字体的“淘书乐二手书店”,书店的玻璃门门口摆放着几张塑料小板凳、被整理齐整的二手书书堆分列在玻璃门两边,门口的收银处摆放着电脑和店主的工作位。

我走进书店,涛哥起身相迎招呼我。

时隔七年,不管是他的模样还是书店,都和我印象中别无二致,依然是安静的、朴素的。书店内三面书墙,中间是一排书柜,在店内十多平米的面积里,总共摆放了大约5000册二手书。而书架上的图书分类位置也和以前一样,右手边是科技类、字典类、育儿类和养生类,左手边的书柜是文史哲类。中间的书柜是绘本。

书店内仍然没有教辅,也没有文具。哪怕是开在小学正对面。涛哥在七年前我第一次采访他时便说过,不卖教辅是自己一点小小的坚持。

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讲,涛哥的这种坚持和不变给我带来了一种熟悉感,而熟悉感让人温暖。

我们聊起这些年的生活,我很关心疫情对这间小书店是否有冲击。涛哥直言,书店总体和以前差不多,疫情确实有一些影响,但淘书乐书店经营多年,已有稳定的读者群,所以尚能维持。比起疫情,租金对书店的影响更大。他告诉我,因为租金上涨和业务缩减,此前已经关闭了一处开在深圳大学附近的二手书店。而今年,这家书店也面临涨租的压力。

除了像以前一样线下开着实体店,线上在孔夫子旧书网经营,涛哥还新建了一个微信群,发布一些新到的二手书讯息,常有老读者直接从群里买了,剩下的书再上架到孔夫子二手书店。其中,图书销量最好的书是文史哲一类,尤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典读物、学龄前的精装绘本。买书的群体中,除了一部分个人读者,这几年找上门来的,如装修样板房和拍摄影片中,需要买书当道具等,也在图书销售中占据了一定比例。涛哥笑言,“不知道这是书的第几种功能,有时想一想又觉得滑稽”。

涛哥是老式的爱书人,自小喜欢看书。1999年,他从珠海摆书摊卖二手书开始,到2002年辗转到深圳蛇口一带先是摆书摊,再到租下店面卖二手书,一直与卖二手书为伍。开书店之余,他持之以恒地写闪小说,在报章杂志发表,集结成册出版成书《回家》,主编闪小说图书,加入家乡湖南省的作协,还经常组织闪小说比赛和参加各种征文比赛。

摆书摊和开书店23年,涛哥从不觉得开书店清贫或者自己坚守得辛苦,连他的太太也和七年前一样的说法,“只要开书店能交得起房租,我们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可以”——在深圳这样的城市,这对夫妻保守初心纯粹如斯,让我感佩。

那天,我在书店的两个多小时里,店里一个读者也没有。

我问涛哥,是今天暴雨的原因吗?

“不是,上午店里经常没人,下午和晚上人会多一些。”

我又问,那没人来,也要上午九点半开店吗?

“开的,不来不安心,总想着万一要是有人来呢,来了把店开开总归是安心一些。”

终于店里迎来了两个人,是两位来自广东白云学院的大三学生,她们因为要拍摄广播电视编导的纪录片作业,选定了淘书乐这家书店作为纪录对象。

我问她俩,怎么想到拍摄这家书店?

其中一个女生说,从小红书上看到这家书店,想到现在信息时代,还有人开一间二手书店,开了这么久,很特别。而且店主爱写作,肯定善于言辞,或者有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其实,涛哥并不善言辞,甚至普通话也不太标准,但他确实善于用写作表达,属于看他的朋友圈比和他聊天还要精彩的类型。但在我看来,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守着这间小书店过日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表达了一种当下难能可贵的纯粹:喜欢书就去读书,去开书店,收书卖书,写书编书。像他在七年前说的,就好像喜欢一个人,一直过下去。

▲涛哥是老式的爱书人,自小喜欢看书。

变与不变

类似淘书乐二手书店的不变,在深圳,并不独此一份。

以下是我在朋友圈或者媒体上持续关注着的一些小书店店主,关注他们发布一些书店的动态:

以古籍和红酒为特色的尚书吧,依然是古籍旧书爱好者的心头好。

以电影为主题的小津概念书房,也仍然在福田区景田的一个居民区商铺的角落,店主“爵士猫”给电影迷和猫咪们编织一个美好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还有位于华侨城生态广场的2+1书店;建筑书店、古风简室二手书店;一些学生书店如颜如玉书店、金竹园书店等。

这种不变的坚守,给人熟悉的安全感。

但对于更多书店而言,因时而变是一种生存之道,也是一种勇敢追求。

以外文原版书和民国图书为优势的二手书店回声书店,在几经易址后,选择线上经营,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和孔夫子二手书店网站继续从事二手书行业,间或参加创意市集摆摊,丰富一些线下卖书的渠道。

我们书房2014年第一次开业时,在新闻大厦的办公楼四楼,此后经历过书店开在南山蛇口南海意库创意园里的2.0版本,再到现如今的在大鹏海边升级为我们书房3.0乡村版,纯粹以书会友,定期举办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间或有名家到访话书,不亦乐乎。

开店超过20年的物质生活书吧除了升级在百花片区的那间老店,还开了新店,LA VIE物质生活落户蛇口G&G社区。

外来之家也从一家在蛇口只卖图书的二手书店,转到坂田调整为一家同时从事文化策划活动的书店。

当年深圳第一间众筹而来的书吧——微微书吧,创始人阿渡后来在儿童绘本和推广阅读方向上深耕,打出了“绘本老爸”的品牌。

当然,也有的书店主变化得更多,由于租金、场地、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或者书店主个人的主观原因,变成“曾经美好的存在”。比如曾是许多老深圳人精神粮仓的求实书店;早些年深大人的文化地标——荒野书店,跟后来的诚品生活在深圳、库布里克、言几又一样,安静落下帷幕。还有晴耕雨读苑书吧、必读书店、热点书房、918创客空间、五车书坊、行者书屋等,都成了一些人行走路上的小小注脚,照亮过一段路,温暖过一些人,留在一些人的美好记忆里。

▲时间行者书店几乎符合大部分文青对“想开一间书店”的全部想象。

新生

当然,除了那几年我写过的71家书店,这些年,我也看到了许多新的书店生长出来。比如时间行者书店。

这是一间以旅行为主题的独立书店,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旅行与阅读结合起来。同时,这间书店也是在我结束“小崔逛书店”之旅后新开的书店,所以我用“新生”来命名。

但算下来,这间店的开店时间不算短,2017年在皇庭广场开始,后来易址到宝安区中粮031创意园。书店在临街的一角,一面是街,一面是创意园内部,加之书店黄色的招牌和夜晚透过落地窗的暖黄灯光,配以店内精心的布置,几乎符合大部分文青对“想开一间书店”的全部想象。

盛夏六月,我第一次去易址后的时间行者书店,书店创始人之一罗拉领着我参观。书店内近300平米的面积里分别有收银台、贵宾区、饮品区、文创区、图书区和类自习室的区域。温馨雅致,处处皆是精心设计。

罗拉从图书区开始,兴致勃勃给我讲解书店的选书,入口处的书台上展示新书,且图书主题跟深圳相关;新书台旁边的一角是迎接七一建党节布置的红色主题图书陈设;新书台后竖立着弧形的无忧树书架,正面的书架格子里摆放着挑选的经典的、旅行主题的图书,书架背面内空,贴满了读者的留言。举行活动时,这个无忧树会变成一个小小的舞台,对面的类自习室区域经过调整后成观众席,形成互动。

看完图书,进入到文创区,玩具、文具、帆布袋、旅行地图、明信片等,罗拉细细讲解每一个的来历和出处,无论是一个小小的荔枝杯,还是星娃工坊的帆布袋,罗拉在讲述时,眼睛亮晶晶,语气也颇兴奋,让人感受到她对书店的用心和热情。

我和罗拉聊起书店的缘起,她告诉我,时间行者书店创始人共有18位。开店的想法最早追溯到她在99读书人的活动时,结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们时常在线上聚会,时间一长,线下聚会的需求增多,大家一起开一家书店作为线下据点,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罗拉精力充沛,执行力强,而且热爱阅读和书店,外出旅行时,书店是必到之处,于是成为筹备书店的执行者之一,加上她热爱旅行,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旅游资源,提议开一间旅行主题书店,得到了创始人们的一致赞同。

书店主题确立后,所有的图书、选品和书店活动都围绕主题开展。除了她介绍的选书和选品标准,书店在活动方面也颇有特色,多次举办旅行主题活动,后来又借鉴台湾和“city walk”的做法,在深圳开展“阅行深圳”活动,目前已经发展了二十几条走读深圳的路线。

现在,距离2017年罗拉制定开书店的计划书,已经过去了快五年,时间行者书店也根据环境适时变化,比如现在书店呈现的文创区,便是因为书店周围有五所学校,考虑到学生群体需求调整而来。开店至今,获得过“2020年度深圳最美书店”、2021年度“深圳市全民阅读示范单位”等诸多称号。罗拉和其余所有的创始人都认为,书店的未来肯定会更好。

我对她关于开书店的体悟印象深刻,她说:“开书店给我带来意义,这意义不是卖书,而是像灯塔一样站在那里,汇聚先进的人和先进的思想”。

升级

除了时间行者书店,这些年深圳还有许多新开的书店,这些书店开业之后走上不同的道路,就像我写过的那些书店一样,有的在继续,有的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式,有的则是在灿烂后撤退。

独立书店如时间行者书店、溪木素年书店、精神宣言书店、槑林书店等;深圳本土书店品牌覔书店规模持续扩张,并走出深圳;购物商场内新开的前檐、飞地书局在爱书人中占一席之地;以及更多知名书店品牌进驻深圳,如钟书阁、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等。

其中一些让我想起以前存在过的书店。

比如在时间行者书店之前,福田区保税区也有过一家旅行主题的书店,由4位磨房的驴友开的;比如新开的以漫画为主题的漫画书吧,有些像我以前去过的东门漫画廊的升级版;还有今年出现在深圳地铁站里的书香地铁·福田站书吧,也让我想起购物公园地铁站地下通道有过一间热点书店。

但显然,现在的书店无论从环境还是运营上,都比以前升级。有的书店还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吾非书店,与中国电信合作,在营业厅大堂开书店,模糊书店和其他行业的界限,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除了小书店的升级,深圳的民营书店里,友谊书城和覔书店的升级不得不提。

2014年,覔书店在龙华九方购物中心开出第一家。往前推一年,西西弗在深圳东门1234space开出第一家连锁店。这以后,深圳的购物商场里出现越来越多元的书店品牌。诚品生活、库布里克、言几又来了又走,前檐、飞地、钟书阁成社交平台上备受欢迎的打卡地,唐宁书店入驻蛇口,传闻茑屋书店也要落户深圳。

植根深圳本土的覔书店发展稳健。纵观其所属的友谊书城,背后暗藏了深圳民营书店三十年的发展史。

1991年,友谊书城从宝安区石岩一家十几平米的文具店启程,逐渐发展到拥有大型综合类书城、社区书店,以及拥有“覔书店”和“书啡生活”两个子品牌。从深耕原特区外,到在全市各区都有分店;从起初被调侃“最不像书店的书店”,到走出深圳本土民营书店品牌之路,并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出36家书店,甚至2020年的疫情期间还逆势而为连开三家新店,友谊书城和覔书店俨然成了一张深圳书店的名片。

6月的一天,我前往覔书店红山店,如果不是深圳市友谊书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玲提醒我,我差点以为多年前去过的第一间覔书店就是此次去的红山店,因为它们都在红山地铁口附近,只是落户不同的商场。8年来,覔书店始终选择在商场开店,有商场与书店互利的因素,也有着当初创始人对人们消费习惯向购物中心转变的洞察。

被洞察的还有人们的阅读习惯。

何玲说,在竞争激烈和寸土寸金的深圳,拥有一间书房是大多数深圳人的奢望。覔书店定位“12岁以下孩子和家长们的城市书房”,即出于涵盖更多读书人群目的。现在的覔书店里,少儿区是重点打造的区域,而围绕目标群体常年周末在书店里举办的品牌活动,如“小小营业员”“一日店长”“绘本剧”表演、家庭亲子讲座等,几乎场场爆满。

近年来,有的书店从开店之初就注重店面设计感,以颜值出圈为定位,吸引流量。

宝安壹方城的覔书店,也曾凭颜值出圈,是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点,更被官方“盖章”评为“中国最美书店”。在我求证打造颜值是否覔书店有意为之时,何玲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告诉我,壹方城店在筹备时,团队做了大量工作,走访国内大部分书店,甚至还专程去了日本的茑屋书店,和设计师多次沟通,试图在设计上做出与现有书店的差异,拥有自己的特色。但说到底,书店的设计和颜值最终起辅助作用,书才是书店的核心所在。

归来即出发

2019年,友谊书城曾在石岩开出的第一家店原址上升级,升级后开业的那天,书店举办了一场活动,主题为“归来即出发”。

这像是友谊书城在深圳三十年的体悟,而我却想到深圳许许多多小书店。无论是经营多年的二手书店、抑或是新开的独立书店,还是购物中心里的书店,这些书店里的人,都是在守着书店的灯塔,归来即出发。

记得那几年,在写书店时,经常会有人问我:深圳到底有多少家书店?你跑过的书店里还活着的有多少家?

人们之所以关注书店的生存,我想,大概由于书店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质。人们会普遍认为:开书店的人一定是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人值得敬佩,而一间书店闭店,像是目睹一个理想主义者失败,也像是路上的一盏灯熄灭,让人不自觉地感伤。

但从经营角度看,书店业态又跟其它行业类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生存,有倒去,有出局者,也有新入局者。而不管社会与科技如何更迭,人们永远需要阅读,需要交流,需要在偌大的城市里,有一盏盏书店的灯照亮道路。

回到开头的问题,十年了,深圳的小书店和书店主怎么样了?

也许今天的这篇文章能给出一些答案。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原标题《元故事 | 打捞小书店》)

编辑 周晓飒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