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张启彬历经硝烟,从解放战争走来,从陆军转到海军,见证人民海军蹒跚起步,感受强军成就。如今,他发挥“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薪火。
岁月流转七十余年,“保家卫国”声音依旧萦绕在张广兴耳边。两度入朝参战,历经生死。他说,“我们不怕死,就怕打不了仗,杀不了敌。”
追忆百年峥嵘岁月,薪火传承强军铸魂。
张启彬:
一朝戎装在身,红心永远向党
去年,东莞市首支军休志愿服务队成立。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当时91岁高龄的军休干部张启彬。
一朝戎装在身,红心永远向党。1986年,从部队离休后,张启彬加入了东莞市军休所组织的红色宣讲团,前往部队、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地,向党员同志们讲述老一辈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广西、解放粤东沿海岛屿……从军40年,张启彬是许多历史上知名战役的见证者,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
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其重要之处在于去往锦州的道路直接从当中穿过,东侧濒海、西面环山,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此,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建立防御阵地,以此迎击援救锦州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
“塔山阻击战是毛主席亲自下达的命令,他说这里是咽喉要道,可以做到‘关门打狗、瓮中捉鳖’,一定要死保塔山。”张启彬说,“所以我们进入塔山以后,口号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人在阵地在’,部队的战斗热情相当高。”
张启彬回忆,10月东北的夜晚已经十分寒冷,但战士们都只穿一身单薄的军装,夜晚就坐在防空洞里休息;由于敌人的炮火强度大,食物和水都送不进来,每天只能吃窝窝头和黄豆充饥。
“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我们的部队还是相当勇敢地坚持下来了,6天6夜的时间里,我们阻止了国民党军从海上、陆上11个师的兵力,歼灭6000余人,取得了胜利。”张启彬说,“塔山阻击战对于锦州解放十分有意义,所以我们司令员、政委都讲,我们这些战士将来走了以后,都要葬到塔山去。”
1951年10月,国家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张启彬于是从陆军转到海军的快艇部队,一做就是20年。“在沙角的快艇部队,我们几乎天天在海上训练,抛锚待机,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觉得很自豪。”张启彬说,“快艇的吨位下,再看看现在我们的航空母舰,如今真的是‘大海军’啦!”
张广兴:
两度入朝参战,炮火中抢救伤员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同年11月,张广兴和几名同乡目睹国土被敌人的飞机轰炸,满腔愤慨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1951年3月正式赶赴朝鲜战场。
这是张广兴第一次入朝。苦战近一年,1952年3月,张广兴在一场阻击战中不幸负伤。“当时也不知道是哪里受了伤,只看到血一会就流到脚脖子上了,卫生员拿剪刀一下子把我衣服剪开,找到伤口在右边胸口下面。我听到有人跟连长说我伤很重,后面就迷迷糊糊了。”
负伤后的张广兴被送到战地医院接受治疗,此后又和其他伤员一起转回国内第34陆军医院继续休养,养好伤后直接被医院安排学习理发。
1953年年初,张广兴主动要求入朝护送伤员回国。就这样,肩负着新任务,张广兴第二次走上了朝鲜战场。刚刚入朝不久,便遇上敌军空袭,飞机盘旋在他们休息的民房上空,疯狂轰炸。“炮弹就落在我们身边,那些医生护士第一次入朝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躲,很多人受伤。”在连天的炮火中,张广兴利用飞机盘旋的间隙,四处寻找伤员。“我看到两个医生躺在地上,浑身是血,也来不及跟他们说话,直接拉起一个背在身上就跑,把他们送到防空洞里,再跑回去救另外一个……”
来回四趟,张广兴一共救了两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看护员。此后,又多次参与护送伤员回国接受治疗,护送三次约95人,因此立三等功一次,获得朝鲜军功章一枚。
退休后,张广兴也经常被邀请进企业、进单位讲课。除了讲防火工作,张广兴还会讲讲当年打仗的经历。他说,“虽然现在不打仗了,但要让年轻人知道当年战争的不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军休干部,他也时常参与东莞市军休所组织的各类国防教育活动。
(东莞市军休所供图与视频)
(原标题《莞邑军休风采录|张启彬、张广兴: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薪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