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高校的毕业季,也是招生季。毕业和招生是高校的两大重点工作。对于许多高校来说,就业工作贯穿学生求学的全过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销对路”。
近日,记者走访惠州市5所高校发现,在做好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高校更注重着眼长远打基础,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近年来,惠州市各高校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实际需求,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等,带动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惠州各高校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这是学生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大数据工作室学习。
开设特色人才班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这家企业原本不打算招聘应届毕业生,得知我在校学过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后,破格录取了我。”“00后”叶永华是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他顺利拿到东莞一家企业的录取通知。
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惠州,部分高校通过开设特色人才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叶永华参加的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卓越工程师班正是惠州学院2020年开设的一个特色人才班。该班依托广东省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团队联合开设,面向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各专业择优招收对加速器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魏晓慧向记者介绍,这个班主要在周末上课,学时2年。班级课程全部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专家授课,配备了世界一流的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师资团队,授课执行严格的课程考核和淘汰机制,培养出来的学员初步掌握重离子肿瘤治疗装置运行维护等技术。
“我们招进来的是60人,2年后只有17名学生拿到结业证书。”魏晓慧说,这17人中有7名是今年应届毕业生,其中3名学员获得研究生深造资格,3名学员已找到工作,平均月薪1.1万元。“这个班的学员从升学率、薪资来看,远高于学校理工科专业的平均水平。”
在惠州学院,像“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卓越工程师班”这样的特色人才班,开设了近40个,如“康泰生物疫苗特色班”“工程医师班”“知识产权(专利代理)特色班”“卓越教师培养特色班”等。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康泰生物疫苗特色班负责人陈兆贵介绍,该特色班第一期共招收23名2019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时2年,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两个阶段。校内学习由康泰公司技术骨干授课,主要学习疫苗研制生产、流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工艺流程、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等内容;企业实习则选择有意愿从事疫苗生产管理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到康泰公司实习,实习结束后可入职公司。“经我们初步摸底,特色班里有意向到企业实习的学员有8~10人。”陈兆贵说。
在陈兆贵看来,企业提前介入与学校合作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是双赢的探索,“既为企业储备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共建产业学院
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年开展的高校一把手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中,企业普遍希望高校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020年7月,教育部和工信部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惠州,已有部分高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成立产业学院,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惠东是“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年产鞋近10亿双,但惠东制鞋业以外贸为主,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自主品牌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缺乏等现实问题,企业转型升级急需鞋业发展人才的强力支撑。
2020年11月,惠州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揭牌成立,这是惠州学院与惠东县政府联合建设的高等院校现代产业学院,采用“政府、行业商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五位一体协同的理事会管理模式,旨在共同打造鞋业发展人才“摇篮”。
“我们与鞋企联合,创新‘引企入教’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让人才培育更加精准贴合企业需求。”惠州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院长陈学军介绍,2022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皮具设计方向毕业生29人,已全部对口就业。
产业学院对人才的培养,不局限于某个专业或行业,也可以是乡村振兴这样的综合领域。
今年3月,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惠州高校建立的第一个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该学院立足惠州,面向乡村振兴领域亟待破解的产业问题、技术问题和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等问题,依托高校、政府和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系统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学院有多个专业与乡村振兴联系密切,包括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烹饪、旅游管理、建筑室内设计、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接下来我们将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培育更多适应本地产业需求,服务惠州乡村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既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新渠道。”
设置特色学科
推动招生就业实现良性互动
7月,是高校的毕业季,也是招生季。招生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是招生的基础,应根据就业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招生专业。
如何实现招生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是高校的选择,也是发展的需求。
打开惠州学院今年的招生简章,细心留意可以发现,今年惠州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增设了创新班。
“和现有的特色人才班不同,这两个创新班不是入学后才招收有兴趣的学生,而是列入了招生计划。”惠州学院教务处处长陈益智说,这两个创新班面向的是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校内教师团队+企业技术专家为导师、校内一流课程+企业实践课程为支撑,构建校企联动的“双导师双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班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入行业企业,紧盯行业发展前沿,接受双导师与行业精英指导,更早适应行业变革,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就业创业机会。”魏晓慧说。
设立创新班是惠州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一个写照。实际上,在今年3月发布的《惠州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对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有更加具体的部署。
该规划提出,扶持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培养与惠州、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型学科。结合惠州市“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基础,推进前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筹备成立能源与材料学院。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则通过发挥招生的指挥棒作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比例,建立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学校招生部门将近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参考依据,动态调整每年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性别比例。”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与就业指导部副部长张伟强介绍,学校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加快建设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从2018年起增加护理、助产、中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等紧缺型人才专业招生计划,同时面向国家和省市区域大健康产业急缺人才,学校从2020年开始招收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2021年积极申报临床医学专业,以解决粤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搭建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作为就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近年来,惠州各大院校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走进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的大数据工作室,约100平方米的空间设置了工作区、洽谈区、材料区、设备摆放区等区域,俨然一个企业的办公环境。
大数据工作室负责人周君介绍,该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主要是为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且能快速适应行业企业大数据方向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数据工作室创新“课堂—工作室—社会项目实践”的“三维一体”系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快速融入项目、融入企业、融入社会的能力。“这几年来,每届每个专业都有2~3名工作室成员成功创业。”周君介绍,“没有创业的,也凭借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获得较高的薪酬。”
“00后”吴骏风是惠州工程职业学院2018级学生,也是大数据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曾获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团队银奖。2021年毕业后,他就开始创业,如今是海牛更牛(广州)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考拉创联(惠州)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大数据工作室参加项目实践学习的经历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精神。”吴骏风认为,这也是他敢于创业的底气和自信。
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正在搭建中。2021年12月,惠州市信创产业国产化应用研究中心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揭牌成立。周君介绍,这是一个围绕信息技术国产化主题,集“产、学、研、培、服、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可培育各行业软硬件的国产化开发、迁移、集成、调优人才,也能进一步拓宽该校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惠州学院一方面积极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发挥大赛的促进作用。“我的创业之路虽然艰难,但有学校的扶持,我会越走越好!”惠州学院学生纪彤在惠南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创立“小虎蓝宝”少儿科学教育品牌,研发少儿科学课程。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国赛铜奖的飞飞实验室负责人吴志鑫认为,大赛有效提升团队认知创业逻辑,让项目模式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2022年上半年,该创业项目覆盖惠州50余所乡村小学,落实政企项目14个,创收近100万元,也举办了100余场科普公益活动,启蒙超过1万名乡村孩子,播撒科学的种子,线上覆盖100万人群。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立足人才培养和学校提升、服务惠州经济发展,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实施“机制创新、平台赋能、四阶育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建设了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广东省众创空间等多个“政产学”一体化平台,并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为创业学生团队进行创业导师辅导、知识产权服务赋能、投融资对接等方面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在孵企业40个、创业团队近200支。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则通过开设创业课堂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从大一新生中挑选有创业意愿学生组建创业学生团队,开设创业课堂,邀请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进校园,以课堂、座谈、月月谈的形式开展创业培训。”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原标题《惠州各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实习编辑 温泓烨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