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丨高校求贤切勿“饮鸩止渴”

刘晶瑶
2022-07-20 08:47
摘要

近日,湖南邵阳学院因《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备受争议

近日,湖南邵阳学院因《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备受争议。按公示名单,该校今年一次性引进23名博士,每位博士引进待遇高达84.4万元,合计花费近2000万元。

与重金“纳贤”的大手笔相比,其中有的博士毕业院校未免有点“寒酸”,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这鲜为人知的校名,令不少网友联想起讽刺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一时间,博士学历注水的质疑声汹涌而至。

单看QS世界大学排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排在世界600多位,甚至高过一些国内名校,确实并非“野鸡大学”。可就在去年11月,该校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黑名单”,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多次被举报。可见该校办学质量、授予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十分可靠。

令公众疑窦丛生的,不只是博士们“去哪儿读”,更是博士们“从哪儿来”。根据公示名单备注栏,其中22人均为“毕业返校”。换言之,邵阳学院这一波的操作是,公费派教职工留学镀金,再戴上“洋博士”的高帽把自己人招回来。

从面子看,似乎是“双赢”的局面。博士靠履历贴了金,高校靠海归师资站台,依仗国际化师资队伍,学校在申报硕士点、争取项目经费拨款上都能得实惠。从里子看,却是“多输”的悲哀。招贤引才的“后门”大开,可能意味着“正门”不通,高素质人才“进不来、用不好”。贴金不成功,学术生态反被侵蚀污染。

作为不太知名的地方高校,也许邵阳学院对外引才竞争确有难处,但面对冏境更应理性而为,竭尽全力提升人才生态吸引力,为他们拓展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想方设法“破壁”,而非上演一出急功近利的教育闹剧。

“饮鸩止渴”的短视难解人才焦虑,提升办学水平没有捷径。希望“求贤若渴”的高校以此为鉴,克制“为引进而引进”的跟风冲动。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

(原标题《高校求贤切勿“饮鸩止渴”》)

编辑 特区报-王子烨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