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重点布局“9+2”产业集群,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晶报记者 熊奇侠
2022-07-13 15:00

在位于坪山区的比亚迪生产车间内,新能源汽车产线忙碌不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4.6%,达到近30万辆,其中比亚迪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0万辆,同比增长136.5%。以比亚迪汽车、开沃新能源、新宙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头部企业,正成为坪山在先进制造业上发展成就的代表,先进制造业对于坪山的牵引作用尤为明显。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始终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之路。事实上,工业也是支撑深圳发展的“脊梁”,工业占GDP的比重超三成,全市约1/3的就业人口直接从事工业。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坪山区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过去几年,坪山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产值破千亿,初步形成“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先进制造业集群,与此同时,从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到创新平台的配套支撑,再到产业空间的绝对保障,坪山正通过构筑高质量的支撑体系,不断跑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度。

坪山大力承接全市“20+8”产业集群优质项目,5月,“大湾区辅助器具创新中心”和“深圳市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基地”在坪山区正式揭牌,同时一大批创新企业及平台的入驻,标志着坪山在加速抢占康复辅具这一千亿级产业。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的子产业,康复辅具产业是当前坪山重点布局的“9+2”产业集群加速汇聚的一个缩影,在全市“20+8”产业集群规划中,深圳市政府已明确在坪山区重点布局“9+2”产业集群,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9项,分别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现代时尚;未来产业2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

坪山区有效衔接落实全市“20+8”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按照“一产业、两规划、两政策”要求,围绕“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编制产业规划和产业空间规划,修订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政策,构建适应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

目前,坪山拥有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圳坪山综合保税区4块“金字招牌”,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破千亿,正加快成为深圳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承载区之一。

以先进制造业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在经济数据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仅2021年,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0.3亿元,增长6.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2021年,坪山区实现了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10.6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81.5亿元、增长15.9%,两项指标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85.1亿元,增长12.1%。2021年,坪山区第二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口径税收收入的比重近六成,其中,制造业税收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收入的比重超九成,体现坪山区坚持走“创新立区、产业立区”之路,工业经济发展基础稳、韧性足。

今年9月,位于坪山的深圳技术大学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将迎来首批新生,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所集成电路学院,将致力培养湾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人才。通过结合高等院校研发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坪山通过政策端先行发力,扫清制造业障碍,如先后出台了全市首个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深圳首个区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同时坪山还先行先试,打造深圳市首个启用的面向未来智能网联交通的测试示范区等多个政策先行地;研发端精确发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孵化端精心搭建,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2021年,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筹)正式挂牌,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开学招生,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等启动运营,超滑技术研究所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累计达121个;转化端细化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应用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为先进制造业赋能,做强支柱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坪山还将力争启动深圳湾实验室核酸医药研发转化中心建设,投入运营南科大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引进市实验动物资源与技术研发基地,支持北理工深圳汽车研究院创建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通过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制造业落地,土地空间是重中之重,今年坪山将实施土地整备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土地整备入库125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可供出让的产业用地5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工改工”项目开工,逐步投入使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鼓励社会主体对自有工业园区提容增效,新增产业用房38万平方米以上。

(来源:晶报APP)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汪新林

(作者:晶报记者 熊奇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