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演出季风起云涌 舞台演出为何“编队出海”?
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
2017-09-07 12:56

点此直达音乐季完整排期

        暑期过后,演出市场的“黄金档”越来越火爆。上周五,李云迪携手华沙爱乐乐团揭开了深圳音乐厅十周年音乐季的大幕,首届南山戏剧节也同期开幕;9月8日,第二十一届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将迎来恢弘的开幕式演出《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再过一周,深圳交响乐团2017-2018音乐季也将全新登场啦。

李云迪与华沙爱乐乐团音乐会。

艺术节、音乐季、演出季……近年来,一个个新兴演出品牌在深圳相继崛起,让深圳的城市文化徽章熠熠生辉。

这些艺术节庆是怎么来的?舞台演出为什么要以“编队出海”代替单打独斗?本期“深圳演艺榜”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来翻翻“老黄历”,说说艺术节的历史。

不看不知道,原来深圳早在25年前就已经有了艺术节。

有几个老牌节庆,都是伴随一代深圳人成长的,比如作为深圳首个综合性艺术节的深圳大剧院艺术节。

首届大剧院艺术节的宣传海报。

“1992年5月,深圳大剧院自筹经费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剧院名字命名、由剧院主办的综合性艺术节。这一创举充分展示了特区文化建设者的广阔胸襟和气魄。”深圳大剧院总经理郑文霞告诉记者。

当时,深圳人的文化生活由三大块组成:以大家乐舞台为代表的广场文化,歌舞厅的流行文化以及剧场文化。大剧院艺术节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走高雅艺术和精品文化之路,在当时流行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显得难能可贵。

首届大剧院艺术节,有来自国内各地艺术团体带来15场演出,上座率高达96%。首场演出是云南省歌舞团带来的民族舞剧《阿诗玛》,原定连演三晚,因为反响热烈还加演了一场,男女主角伊苏提举、钱东凡既兴奋又感动地对大剧院负责人说:没想到在被流行文化主导的深圳,还有那么多热爱高雅艺术的观众!

首届大剧院艺术节开幕演出《阿诗玛》。

现在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是,当时艺术节演出的最低票价为30元,最高票价达80元——不过这在1992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消费!俞丽娜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就出现了80元的高票价,照样卖得非常好。

大剧院艺术节的首开先河,让深圳在全国文艺界声名远扬。25年来,大剧院艺术节与特区文化走过了发展、创新、辉煌的一路。时至今日,“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已成为“深圳城市文化菜单”上的重要文艺品牌之一,今年还将推出深圳大剧院版清唱剧《江姐》,开启由单纯经营剧场向剧场经营多元化迈进的新征程。

参加首届艺术节的各地演员签名。

可是,究竟为什么要“打包”精品演出?用一个品牌把一段时间的舞台演出打包起来,有什么好处?

那是为了形成集束效应,“独唱”不如“合唱”嘛。

在市场运营上,艺术节庆的特点是集中时间、汇聚精品、整合资源、整体运作,将特色演出项目扭成合力,突出整体性、计划性,降低了演出成本。而且,艺术节、演出季的形式更容易凸显定位特色,吸引企业的支持(比如冠名、包场),分摊主办方的风险和成本,为更多高端演出引进深圳创造了条件。

深圳市演出公司副总经理徐钰举例说,15年来,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让以前不少“高冷”艺术与观众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而这些演出如果像以往那样单打独斗是有极可能亏本的。“有些项目叫好不叫座,但为了培养市场,我们都要去做。”

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天方夜谭组曲》。

近年来,演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更让本土艺术节庆品牌呈几何式增长。

既有主题式、综合性的,如上述演出季和艺术节,以及保利剧院多个演出季;

又有侧重各大艺术门类的,如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和各种戏剧周、舞蹈节、音乐节;

各区都推出了许多品牌性节庆,如把好戏送到市民“家门口”的福田区主题文化馆艺术节、主打流行音乐的南山流行音乐节;

户外音乐节也风起云涌,如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和深圳湾草地音乐节……

第二十一届大剧院艺术节将演出《天鹅湖》(资料图)。

集束式的艺术节,让四散零落的舞台演出“抱团取暖”,形成了更闪亮的品牌效应。而这些文化品牌活动,是城市文化风景中的耀眼明珠,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骄傲。

深圳市、区宣传文化基金也对很多沉甸甸的品牌活动给予了鼎力支持,鼓励他们在城市文化的画布上添彩。

当然了,从长远发展来看,深圳艺术节庆尚需再上台阶。

和许多国际城市比起来,深圳舞台的艺术节庆品牌还是很“稚嫩”。无论规模体量、运营水平,还是节目质量、文化影响力,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眼世界,英国有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伦敦城市艺术节,北京有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有上海国际艺术节。仅一河之隔的香港艺术节更已连续45年举行,成为对城市文化滋养和形象塑造的标杆。


香港艺术节委约舞剧《炫舞场2.0》。

在欧洲,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城市音乐节也比比皆是。

读特记者前几年赴意大利采访时,贝里尼音乐协会主席恩里克就说:“音乐节可以成为一座城市胸前的文化‘徽章’。人们来到你的城市不仅是为了美景和购物,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的感召。一个有影响力的音乐节,将为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注入活力。”

反观深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的艺术节庆虽发展迅猛,但由于运作主体不同而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能整合国内外优质演艺资源的平台。

也正因此,创办能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彰显城市文化品格的大型艺术节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幕(读特记者 齐洁爽 摄)。

今年3月,由深圳市政府、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终于诞生。在23天时间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艺术家不仅为观众带来了16场视听盛宴,还用音乐架起了一座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桥”。

明年,这个属于春天的约定还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光芒折射下,众多艺术节庆品牌将缀满深圳文化星空——文艺带来的那些清冽与美好,将给深圳人带来更多的精神福祉。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