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报的故事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特区报

洪猛
2022-07-09 08:26
摘要

我与特区报的情缘很是特别,从1994年至今,28年来一直与她朝夕相处、不离不弃。

提起与《深圳特区报》的故事,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伍思凯的一首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确,我与特区报的情缘很是特别,从1994年至今,28年来一直与她朝夕相处、不离不弃。

1994年暑假结束后,我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召唤下,带上大学录取通知书,背起行囊,在哥哥的陪伴下告别故乡,满怀激情地投身深圳这片热土。清楚地记得,那年10月8日傍晚时分,走出站台来到深圳火车站西广场,没见过大世面的我整个人都震撼不已。经济特区就是与众不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和乡村的静谧迥然不同的都市繁华尽收眼底。哥哥在火车站前给我拍了一张相片,稚气未脱而又豪情万丈的我充满憧憬:“深圳,我来啦!”

随后,我和哥哥坐上前往银湖站的7路车。一路上,我透过车窗,沿途观赏窗外的风景,满心的好奇和新鲜。随着车子节奏感极强地走走停停,车子驶进深南中路,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右前方一处楼宇上“深圳特区报”五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中学时代就喜欢读书看报的我瞬间被她吸引住了,屏息凝视间,心底涌上一股无以名状的爱慕。

就这样,我与《深圳特区报》也慢慢相识相知。1994—1996年,泥岗村的书报亭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日子长了,书报亭的老板也跟我熟了,见到就利索地递我一份油墨飘香的特区报,有时还跟我聊上一两句当天的新闻。有几次,老板兴奋地冲我说:“小伙子,很不错噢,你的作品见报了!”他所说的作品,不过是那时报纸为市民监督城市文明而刊发的“曝光台”等小栏目的投稿。其间,有一条稿子还引起了辖区城管部门的重视,见报当天就雷厉风行整治天桥底下的脏乱现象。小文章,大作为,这些“豆腐块”让我备受鼓舞,也为特区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办报特色赞叹不已。

那段日子,我如痴如醉地阅读《深圳特区报》,把上面时政要闻、罗湖桥、鹏城今版等版面的精彩文章裁剪下来,分门别类做成剪报集,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开阔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后来我通过竞聘顺利成为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播站“品味人生”栏目的编辑,有十多篇文学作品和通讯报道在特区报主办的《深圳青少年报》发表,成功地创办了中文教育系94文理综合班《读书》班刊,1997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有这些都和《深圳特区报》对我的影响密不可分。

199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所在的单位每年都订阅《深圳特区报》,每天阅读《深圳特区报》早已成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时光流逝、岁月留痕,随着特区报的蓬勃发展,我们的情谊更是与日俱增:她为我创办《萌芽》班刊、负责编辑出版龙岗区平湖中心学校《成长》校报和分管学校宣传工作源源不断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媒体养分;我们跟《深圳青少年报》一起成功举办“大手拉小手联谊活动”,组织苗圃文学社学生代表参观报社,擦亮了孩子们的“新闻眼”,润物细无声地为孩子们播撒下爱读书、善思考、勤练笔的种子,辅导学生习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300多篇;和特区报记者紧密联系,为高起点、高质量办一流学校摇旗呐喊,为平湖这所红色学校增光添彩。

今年5月24日,是《深圳特区报》创刊4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敞开心扉,献上我最特别的喜爱和祝福:祝愿《深圳特区报》在新的奋斗征程中,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再创新辉煌!

(原标题《我与特区报的故事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特区报》)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作者:洪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