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芭”过“境”深圳,我定格了这些瞬间
读特见习记者 葛墨含
2022-07-04 17:07

“暹芭”来了。初来乍到深圳的记者,是不淡定的。台风过境,在记者的印象中,那一定是风云变幻,天翻地覆,一片狼藉。于是,记者拿起相机,记录下与台风的初次见面,用文字,记录下镜头背后自己的感悟。

第一天

7月1日,深圳挂起台风蓝色预警。早晨,还能看到蓝天白云,没有感觉到风雨欲来的征兆。没想到中午,天空果然“乌”下了脸,大楼外的风声也呜呜地吹起来,很快,暴雨如约而至,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我抱着照相机冲进风雨中。

然而,想像中的各种风雨画面并没有那么容易拍到。一个多小时的苦苦找寻后,始终没有拍到特别满意的照片。突然,迎面走来一个刚刚放学的小女孩和她的爷爷。只见她在伞下坐在爷爷的肩上,在雨中一边漫步,一边观察伞下滴落的雨水,画面温馨而感人。

而在我收工回去的路上,风突然变大,伞都开始撑不住了。我立马停下来,蹲在马路边上,开始观察过往的行人。就在这时,斑马线上走来一位年轻的妈妈,只见她收起手中被风吹翻的伞,带着女儿跑过斑马线。

这两张照片,也成为了我第一天最满意的照片。

更多精彩照片在这里

第二天

7月2日,周六。虽然仍是风雨交加,但并未对深圳造成太大的影响,仿佛就是一个寻常的雨天。我在自己生活的社区,找到了拍摄灵感。大家伙儿的淡定、孩子们无邪的快乐感染着我。

无论什么天气,孩子们都是户外活动的主角。我的镜头下记录了雨中高举雨伞的兄妹俩。


在社区核酸点的左侧,我意外地看见了架空层的床垫上欢快蹦跶的孩子们,似乎外面的风雨都与他们无关。



更多精彩照片在这里

第三天

7月3日,台风已经渐渐远离深圳。我走进大芬村,一切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这里虽然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祥和。我蹲下来,在每一个小巷子和路口观察着过往的人群,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画面。

在这里,孩子们同样在路上肆意玩乐、抓起画笔进行创作。



镜头里的大芬,充满着各种画框和画作,艺术气息十足。商家们纷纷开门迎客,而买家们也拿着刚刚买好的画在街上悠闲地漫步。这就是大芬村,永远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



而在另一头,我还注意到大芬村在新修道路,各行各业的工人们在台风之后纷纷复工,有检修电路的,有修路砌砖的,大家为维护大芬村的美好默默地滴着汗水。


在拍摄途中,砌砖的工人告诉我,台风天他得到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台风一过,他们就立马开工。结束拍摄,我笑着对他说:“辛苦了”。他微笑着回复了我,“出来打工,哪有不辛苦。”

首次在深圳经历台风,本以为是个不速之客,想用镜头记录下它的威力,没想到它只是一位温和的客人,并没带来太多惊扰。



三天的跟踪拍摄下来,“暹芭”的每一阵风和每一滴雨都真实地落在我身上。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让我感受着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和包容性。在我拿出“长枪短炮”拍照时,大家并没有躲开,表现得十分友好、自然,就连小动物都积极出镜。


在我的镜头之下,深圳人表现出了历经台风的从容。回顾这几天的照片,明亮的颜色和欢快的场景成为了主基调,即使在台风天也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这次的台风摄影初体验,让我印象深刻。

更多精彩照片在这里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詹婉容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葛墨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