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计划”赋能!深圳市三医院向世界输出抗疫“深圳经验”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2020-07-17 12:40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有60多名特殊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之前被医院选拔进入“一人一计划”出国进修学习(优才计划),学成归来后在这次战疫中表现突出,不仅奋战在一线治病救人,还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向全球输出“深圳经验”。

科研成绩“抢眼”  26篇论文影响因子203.691分  

早在2016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三院)即在全院开展了“一人一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优才计划主要选拔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年龄 40 周岁以下的骨干医生、医技、科研人员出国进修深造,为期一年,由科教科负责推动落实。从2016年至今,深圳市三院已经和即将派出60名年轻骨干出国进修学习,全程享受与在岗员工同样工资和奖金等福利,并给予住房等生活补助。

优才计划回国的医务人员全部投入到抗击新冠一线战疫中,科研成绩显著。截至目前,他们共发表了26篇论文,影响因子203.691分。

感染一科医生赵方博士,2019年曾通过医院优才计划前往意大利萨萨里大学医院感染科进修学习。学习期间,他通过临床科研思维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就主动请缨去一线抗疫,负责康复期血浆捐献者的筛选和血浆采集等联络工作,同时参与感染团队的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新冠肺炎恢复期血浆治疗危重症患者的疗效、新冠患者肠道排毒特征及规律等,相关研究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JAMA 》、《胃肠病学》上。

抗疫战绩受国外导师点赞  向国外输出“三院经验”

深圳市三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张迪2018年5月通过“一人一计划”的优才计划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访问,受美国科学院及外科学院双院士刘学忠教授指导。

1月11日,深圳疫情开始以后,张迪带领科室,冒着风险为好几例气管插管后反复脱管的重症患者做了气管切开。张迪把自己做的气管切开术发布在朋友圈后,获得了刘学忠教授的点赞。当时国外疫情未起,但刘学忠十分关注中国疫情的发展,他联合张迪和武汉、上海一起访学的同学,共同撰写了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气管切开的经验和防护策略,在美国迈阿密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学术报告,相关文章还在美国耳鼻咽喉学会杂志上发表,受到美国耳鼻咽喉科学界的一致好评。

同样出国学习回来担任科室负责人的还有2017-2018年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感染学系学习的检验科负责人曲久鑫。新冠疫情发生后,曲久鑫带着同事们奋战在第一线,每天要与众多病人的检验标本“亲密”接触。为了让科室医务人员和保洁做好相应的防护,他带领大家一起商讨制定了《感染三科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标本接收、检测和处理流程(试行)》,前后共完善了17个版本。

奋战抗疫一线100多天 与外籍患者耐心沟通

李晓鹤医生所在的感染二科,从疫情开始一直战斗到5月20日深圳新冠肺炎疫情清零。

作为感染病国家重点专科的秘书和骨干人员,李晓鹤在疫情开始的第一时间,就终止了全家旅行计划参与到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并在新冠爆发初期协助主任袁静对其他收治科室进行了新冠病毒临床相关知识的培训。

李晓鹤2018年曾经通过优才计划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她的英文水平大幅提升。随着疫情的发展,输入性病例增多,感染二科收治了一些外籍患者,日常沟通以英文为主。李晓鹤就帮助科室制定英文版的患者告知书和病史询问表,并做好了各种英文标识。

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从生活日常到治疗方案,外籍患者都会有不理解的时候,李晓鹤每次查房都要在他们床边耐心讲解很久,查一次房下来,面屏往往已经全是雾水,全身衣服都打湿了。

有一位荷兰籍的患者,因为核酸一直不转阴情绪波动很大,李晓鹤每天都花很长时间跟他解释,安抚他、鼓励他。这位患者在出院时,还特地录制抖音视频感谢了深圳三医院和感染科医护人员。

“医院送我们出去学习,我们也不能辜负这份培养。在医院需要的时候,我们积极响应,不怕苦累,为抗疫贡献了我们的一份力量。”李晓鹤说。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