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回首那一代中国考古拓荒者
何森
2022-06-18 09:13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张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在《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的扉页上,作者张泉引用了杨铨这段话作为题记。全书读完,掩卷叹息,耳边也一直回响着这段话。它是对这本书最合适的概括与解读,把那一代拓荒者的探索和挣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荒野上的大师》回顾中国百年考古发轫的历程,却没有从哪一次考古发掘写起。作者别出机杼,选择了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这四家学术机构来展开这个命题。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诸如各种古生物化石、“北京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殷墟还有大批古建筑,都与这四家机构有关。就像作者总结的那样,这些学术机构各具代表性,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它们之间还联系紧密,形成相对稳固的学术共同体,“不世出的天才涌进同一个时代,合力造就时势”,这一群人联手努力,“一个大发现的时代终于在近代中国的土地上显露峥嵘。”

这本书的作者深耕晚清民国文化题材十几年,积累深厚,从行文和注释中都能看出他为了搜集、整理材料下的功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叙事风格非常鲜明,这在历史非虚构写作中并不多见。

张泉的笔就像摄像机镜头一样微妙移动,有时放眼远景,有时聚焦细节,精准、细致又很迷人。他总能找到很特别的切入点,把读者带进历史情境里,这些切入点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一些学者、作家也曾写过大师云集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一场茶话会写起。茶话会上,新生们看到一个拖着长辫子、神情萎靡的老人,他们觉得,这个老人应该就是教考古学的老师李济。这当然是个天大的误会,因为当时李济还不到30岁,这个老人其实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学生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对考古有偏见,觉得考古就是挖古董,研究考古的人也一定是老人家,由此可见,在中国考古专业建立初期,学者们面对着多大的困境。更巧妙的是,作者介绍完未来的“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以后,在下一个章节突然笔锋一转,开始阐释这次茶话会上的第二个“误读”——其实很多人对王国维也误解重重,大家以为他是保皇派,那他的思想也一定很保守,可是,作者借助胡适与王国维初次见面的回忆,指出王国维的思想包罗万象,还很新颖,他对古今中外都有涉猎,他的一些新锐见解连新派人物胡适都有些自愧不如。通过这两个章节,作者把李济和王国维这两代学人的形象生动地立了起来,同时也很自然地展现出当时学界的观念和社会的局面,为继续描写清华国学研究院和中国考古的发展历程埋下伏笔。茶话会的材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的回忆,作者很巧妙地运用它,抽丝剥茧,把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展现出来,反映了一位非虚构作家的思考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这本书向考古百年致敬,更是在描绘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丁文江,翁文灏,袁复礼,裴文中,李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成,梁思永,刘敦桢,林徽因……书中有些名字,有的很熟悉,可是真的读下去,就不能不感叹作者挖掘材料的角度,让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名字却很陌生,因为各种原因被遗忘了,可是,在作者笔下,他们又栩栩如生。“北京人”头骨得而复失,殷墟发掘历程曲折,地质界“十八罗汉”不断蜕变,“考古十兄弟”聚散离合……书中记录的一幕一幕,都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铭记的瞬间。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时被作者的一些点评触动着,“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他破除了我们对黄金时代的想象,却又加深了我们对那一代人的敬仰。他们的胆识与风骨,历历在目,是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遥望那一代大师远去的背影,我们也该反观自身,反思当下,好好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原标题《回首那一代中国考古拓荒者》)

编辑 编辑-许家宜(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何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