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双创故事|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典范,这家“清华系”公司7年多完成上市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2022-06-14 18:18

有专业人士做过统计,一家公司从创立到创业板上市平均需要的时间是14年,而来自深圳科技园的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研环境),只用了7年10个月的时间。

这家高成长性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研究院)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及工业有机废水治理等领域,是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装备化变革的引领者。

实验室改革,让发明人变身为企业家

清华研究院七楼东侧,是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也是清研环境最早开始创新技术研究的地方,就是在这间实验室,孕育出了上市公司清研环境。

自今年4月公司登陆创业板,董事长刘淑杰忙得不可开交——和投资机构碰头商谈、行业会议线上演讲、公司内部日常管理和股权激励策略……日前与记者初见,刘淑杰身上散发的儒雅气质,经过简单交流,才知道她原来还是清研环境核心技术的发明人,是原清华大学研究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主任。

“在2014年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企业家。” 刘淑杰说,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她一直在清华研究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做科研。当时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申请科研经费和技术咨询服务,总体来说收入来源不稳定。其中,科研经费申请难度大,而技术服务咨询的延续性差、价值得不到体现,要实现清华大学研究院所倡导的“以技术推动产业,以产业服务社会”的理念还需要探索新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清华研究院领导提出要深化机制改革,用市场来评判我们技术的先进性。如果你的技术足够有前景,那么投资者应该认可,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用户应该会购买。这样,就来探索是否可以在实验室下成立由发明人团队控股的产业化公司,以产业化公司来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 刘淑杰说,“这样,清研环境就成为了这种模式的第一个尝试者,现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基本上都完成了改革,一百多个研发中心的创新技术,都是由相应的产业化公司来推动产业化的进程,用市场来筛选真正走向产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7年多完成企业上市

2014年7月,清研环境在清华研究院成立,确定以创新技术装备化为路径,以创新装备工艺包为产品,为行业上下游提供高质量价值服务;2015年,公司建成首批工业废水处理示范项目,并获得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市场,建立首个万吨级项目;2017年,创立旁路高标准生化处理流域治理模式,破局黑臭河道控源截污应急市场;2018年,建立20万吨以上规模标志性案例,开创观澜河流域断面达标模式;2020年,引进战略投资启动IPO,期间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一等奖;2021年,成立上海子公司、武汉分公司,全国推广计划全面启动,多项技术衍生方案开始推广;2022年4月22日,清研环境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黑水流进去,清水流出来。” 清研环境围绕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方向,持续研究完善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系列技术,持续对创新技术进行装备化,结合行业上下游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专利装备工艺包,成为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装备化变革的引领者,赢得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清研环境成功上市,为公司的战略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更重要的是为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刘淑杰说,从一项技术的研发,到该项技术的推广,再做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资本化,她走完了整个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全过程,才明白成果转化为什么难,“我带领清研环境所走过的创新创业的道路,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能够传承给更多的人,助力他们以更快速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因此,清研环境未来的目标是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环保装备研发推广服务平台,就是要在清研环境的平台上,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与激励机制,助力他们更快速地把优秀的成果研发出来,更快速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并更快速推广应用到产业当中去,以创新技术推动产业的发展。”

清研环境供图

(原标题《这家“清华系”公司7年多完成上市,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典范》)

编辑 特区报-王子烨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关越(客户端),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