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举办医院航空救援停机坪及二期配套工程移交活动及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研讨会暨2022粤港澳创伤救治联盟年会,标志着港大深圳医院急救力量进入了航空时代。
创伤与急救纳入 “十四五”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
《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圳市将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实施重点学科群建设工程,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设创伤与急救纳入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中,未来将利用深港合作平台的优势,推动湾区内创伤患者的转诊与救治工作。
2020年,港大深圳医院通过深圳市“三名工程”,引入“国家级”创伤救治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团队”,姜保国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并担任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等。姜保国教授及其团队在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姜保国教授团队引进后,港大深圳医院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临床创伤医学人才培养和创伤救治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医院加入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为“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定期举办粤港澳创伤论坛,推广国家创伤中心规范化救治理念,后续医院将充分利用深港合作平台的优势,推动湾区内创伤患者的转诊救治及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工作。
创伤救治加速度,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全面搭建
航空医疗救援保障是创伤救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大深圳医院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的发展,已新建成配套完善的医疗救援直升机停机坪,全力打造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
由政府投资、市工务署负责建设的港大深圳医院直升机停机坪正式启用,该停机坪占地面积615㎡,设于院区门诊广场南部,由两部病床梯联系地面停机坪及地下架空区,通过新增无障碍通道直达急救中心,便于急救和转运。直升机停机坪还配套有灯光控制室和消防设备间,可配合区域内应急、消防、救灾等用途。
6月7日,港大深圳医院举行首次航空救治演练,模拟在南山区出现交通事故重伤患者,因地面交通情况拥堵复杂,经120指挥中心、空中救援单位、院前急救人员和交警四方评估后,启动空中救援流程,患者通过直升机,10分钟内送达港大深圳医院救治,拼抢时速保障了生命安全。
紧急医疗救治不仅需要专业化,更需要飞一般的速度,为重大急症疾病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据了解,直升飞机的优势在于600公里以内航程的飞行,起降点灵活。除院间转诊外,也常用于特殊地形和环境的任务,如向远离城市的高速公路、岛屿、山地、海上等现场紧急投送医护人员及装备进行早期医学干预及航空撤离。
在活动仪式上,港大深圳医院徐小平党委书记说:“医院停机坪及二期配套工程顺利竣工并于6月7日完成首次航空救治演练。今天举行停机坪工程的移交,为医院空地一体化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供了新平台,提升了深圳市创伤和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搭建了在城市人口密集区“空地结合”救援网络,为医院高质量、高效率‘绿色生命线’作出更大贡献。”
活动仪式当天,由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市医师协会和粤港澳创伤救治联盟主办,港大深圳医院承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研讨会暨2022粤港澳创伤救治联盟年会随后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粤港澳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和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姜保国院士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团队,香港、澳门和大湾区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内容包括工作坊、授课、团队讨论、实践课等多种形式,旨在研究和解决区域性创伤中心和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动大湾区医疗救护体系的发展和建设。
(原标题《医疗急救进入航空时代!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直升机停机坪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