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梅沙”,探索碳中和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之道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禾昆
2022-06-01 18:09

6月1日,在即将迎来第49次世界环境日之际,一场观点荟萃的“文化生态视角下的碳中和社区建设”研讨会在大梅沙举办。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国内社科、人文、艺术、传媒、低碳等领域17家单位的26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碳中和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之道”,借此呼应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环境日主题。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盐田区梅沙街道办联合举行,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

图源:万科公益基金会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李家永副院长代表主办方、张明远教授代表研究合作方先后致辞,介绍了学院平台上以学术助力湾区碳中和建设的现状及展望。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也通过视频发来祝福,强调在不断提高“硬件”、“技术”开发与突破的同时,在碳中和建设中要重视“软件”、“人文”的培育和支持。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文忠副局长到会致辞,介绍了自深圳市2021年发布《近零碳排放试点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后,积极推进6大类型近零排放试点,希望入选社区试点的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不仅取得优秀成果,也把工作经验和案例认真总结、分享给全国更多同意在探索社区碳中和道路的机构和同仁,这也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责无旁贷的。

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高丙中教授做主旨发言。高教授分享了过去一年多以来带领团队在盐田区梅沙街道内开展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分析和5点思考,提出了认识新城市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双生态”理念,基于此学理辨析,他认为,“梅沙所拥有的双生态具有的整体性、包容性和生产性,对于后续推进碳中和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该项研究由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有望通过扎实翔实的专业调研,为梅沙碳中和社区建设奠定社区与文化基础。

主旨发言之后,从“小小的梅沙”引出专项讨论,来自北京大学深圳人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市委党校、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新华社深圳特区支社、关山月美术馆、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社、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等机构20多位代表,以专题发言、学术与谈、圆桌讨论等方式、分别从历史学、社会学、城市规划、低碳发展、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美育教育、党建引领、媒体报道等多角度展开讨论。

研讨会进入尾声,现场专家提出共识,认为在探索双碳道路过程中,近零碳排放或碳中和社区建设不仅关乎能源、电力、交通等“硬件”更新和技术突破,在社区层面也需要与基层社区治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社会公众参与等密切关联,而这些都离不开基于文化脉络的思考和行动;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绿色低碳社区建设需要科学理解社区的结构,推进结构性思维和结构化建设。

记者了解到,2021年12月,盐田大梅沙社区被列入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第一批社区(全市仅有3个社区)试点项目。今年3月,盐田进一步与深石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梅沙碳中和社区正是在双碳社会建设背景下,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多类合作伙伴,协力推动的一项创新探索实践。

一年多来,盐田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建大梅沙碳中和社区,主要聚焦两个领域,一是社区生活废弃物(特别是有机垃圾)在地资源化处理方法,在万科梅沙园区建有黑水虻处理站+堆肥技术研发;二是社区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动,从提升社区生物多样性(旨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有助于促进增汇)、社区文化挖掘(与基层社区治理和党建引领相结合)、居民参与等维度协力推进。

万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支持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推动碳中和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与基层社区治理、本地文化激活等人文角度更加有机密切结合起来,为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增添独特亮点,也为深圳近零碳建设提供新的经验和案例。

(原标题《在“小小的梅沙”,探索碳中和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之道》)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禾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