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谈身边变化:用人文精神的种子滋养城市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2-05-26 09:21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强调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近年来,深圳持之以恒地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软实力跃升十大工程、十大新文化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湾区演艺之都、十百千万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一系列重大文化建设的实施,深圳已经实现了成为“文化绿洲”的精彩蝶变。

“生活在深圳真幸福!”市民冯女士感叹说。

今年64岁的冯女士10年前跟随子女移居深圳,从此爱上这片四季如春、惠风和畅的土地。深圳文明、现代、青春、充满活力,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越来越繁盛。让冯女士感触颇深的是琳琅满目的文化福利,“深圳不仅公园免费,各大文化场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也都免费开放,此外,还有许多公益性的惠民演出。这在我的老家是难以想象的。”

平日里,冯女士喜欢约上好友去公园唱歌。周末,三两好友去深圳音乐厅感受“美丽星期天”,去图书馆聆听“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博物馆、美术馆观看最新的展览……“来了深圳之后,生活更充实了,眼界更开阔了。回到内地,大家都说我看起来不太一样了。”

建筑师赵蒙蒙2010年自武汉大学建筑系毕业,在广州辗转了2年后,选择来深圳安家立业。从2012年来到深圳,到2022年,这10年,赵蒙蒙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这座城市的艺术场所、艺术展览越来越多,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

如今,包括深圳自然博物馆等在内的一大批文化设施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这让赵蒙蒙对明天更加期待,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她说:“建筑行业最熟悉一些中标建筑团队以及以往的作品,新博物馆建筑会持续灿烂如初,成为空间艺术品,新技术革命会将更有新意有内涵的文化作品呈现出来,博物馆文化产业会不会成为新时尚?答案显而易见。将空间与策展结合,艺术作品与观众日常生活互动,将是深圳未来的热点。传统文化、当代艺术、自然养育等元素与年轻城市会碰撞什么样的思想火花,是否本土化,是否品牌化?我认为大有可为。”

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CEO孙伟红表示,自己是深圳文化事业发展的受惠人。他说自己是理工男,在工作十余年后,最终下定决心创业也是因为受到这片热土的感召。“我去听过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一位学者谈到了人文精神,谈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伟红说,“我突然就想到了责任二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老师、朋友们畅谈之后,大家达成共识,就此创立了以科技帮扶失能老人为核心的作为科技。”

在孙伟红看来,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悲天悯人”。白居易在《策林一. 策项》中写道:“由是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老有所养。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的梦想。”孙伟红说。

这就是深圳。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又在无意之间散播下人文精神的种子,继而反哺滋养这座城市。

(原标题《用人文精神的种子滋养城市》)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