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点半,正是中国十二时辰中的子时。在深圳的光明区,一位新农人正在给一批收获的种子做分类整理。每天正午,她躬耕垄亩,育成水稻;子夜,她秉烛达旦,研发“圳品”。她就是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唐晓艳。在深圳卫视场所志纪录片《湾区子时》首期节目中,唐晓艳带领观众走进一片“希望的田野”。
人们说,深圳,是一个已经没有农村的城市。 但这里,却拥有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科学家们在这里不断刷新水稻育种的世界纪录。“我们做育种的一定要到田里来,坐在办公室里是育不出种的。”唐晓艳说道。
图片由深圳卫视提供
唐晓艳虽然已年近六旬,但还是经常会顶着当空烈日在水田里忙碌工作,并和学生们一道在育种基地边的铁皮房里吃盒饭。工作虽然辛苦,唐晓艳却自得其乐。因为她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关于“粮”的梦。1991年,年仅26岁的唐晓艳去美国读博,并在2002年成为了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当了教授的她经常回国访问,然而回家后却发现哥哥姐姐在老家种田很辛苦,收入又低,所以慢慢就萌生了一种想法:“能不能用自己的所学让农民种田不那么辛苦,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于是她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并来到了深圳。在得知深圳市光明区楼村将有专门做研究试验的田地,唐晓艳非常兴奋,令她想起了美国的“孟山都”。并暗自下定决心,要把脚下这片土地打造成中国版的“孟山都”,因为种子就是现代农业的“芯片”。
在唐晓艳及其团队努力下,“洁田稻”应运而生。所谓的“洁田稻”,指的是具备抗除草剂优势性状基因的水稻,实际运用时需按比例配用指定除草剂,可采取稻种直接播种,一次性除尽杂草。
她的团队与多家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洁田模式产业联合体,然后通过这种合作选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优质的品种,让当地的农民能享受到菜单式的服务。目前,这片区域正在成为大湾区的 “种业硅谷”,诞生如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等核心技术,被袁隆平先生称赞为“3G杂交育种技术”。
如今,“洁田稻”作为本土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获批自主产业化,逐步从深圳走向全国各地,将为更多粮食主产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助力。对唐晓艳带领的科研团队而言,深圳是梦开始的地方,更是理想成功照进现实的地方。
(原标题《躬耕垄亩阡陌间 唐晓艳打造中国“孟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