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妙用

王国猛
2022-04-14 10:56
摘要

宝历年间,诗人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因为张籍当时以擅长乐府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唐时有个好处,就是大家都喜欢诗,即使写不好,也心向往之。对著名诗人人们都满怀崇敬。不像现在,对诗人多嗤之以鼻。诗到唐朝便到了巅峰,天地万物皆可入诗。诗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有些不太好直接表达的意思,人们往往以诗来作答。写的人信手拈来,读的人了然于心。彼此通晓心意,却又不必明说,省了那份尴尬和不必要的麻烦。

中唐以降,藩镇割据,各镇节度使为了延揽人才,扩张势力,采取各种手段拉拢著名文人和官吏。著名诗人张籍时在朝廷为官,自是众藩镇结交的重点对象。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师道,就曾致意张籍,希望将他拉入自己的政治集团。因为李师道势大,张籍不敢贸然拒绝,于是写了一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相赠: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乍看之下,像是一首缠绵的情诗。一个有夫之妇在一个真心倾慕者的追求之下,感动得泪水涟涟,但想到自己已名花有主,只好狠心拒绝追求者并退还所赠礼物。实际上,张籍是借妇人之口,婉拒了李师道的盛情邀约。诗中张籍既表达了对李师道信任器重的感激之情,也明确了自己忠于唐王朝的坚决态度。在表明心迹的同时,也没有让李师道感到难堪,避免了给自己树一强敌,张籍的心思可说是十分巧妙,而诗意则更加高妙。

事实上,张籍在任水部郎中的时候,也曾有人以诗试问其意。唐代士子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作呈给名人,以求其称扬并介绍给主持考试的官员。宝历年间,诗人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因为张籍当时以擅长乐府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曾作诗《近试上张水部》投赠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个新入门媳妇拜见公婆时的紧张羞涩心情,实际上喻指作者对张籍评判自己诗作的紧张期待心情。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士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两者的紧张不安心境极为相似,朱庆馀巧妙地抓住了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这种微妙心理。

张籍何等老辣,当然知道朱庆馀的心意,也欣赏他诗歌的灵性,心中对他已默然应允。当即回了一首《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中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容貌既美,歌声亦好,虽然并不华丽,却清新动人,必然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一定可以金榜题名。

两人以诗相问,以诗作答,彼此一点即通,明白无误。关键是两诗都借女子之情态,表心中之意愿,巧妙准确,隐约雅致,耐人寻味。诗之实用功能与诗之审美意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绝技早已失传,如今徒余诗之名而已,也难怪官场商场均不以诗人为然。

(原标题《诗之妙用》)

编辑 特区报-王子烨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编辑-关越(客户端)
(作者:王国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