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五年行动方案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艾海建
2022-04-12 07:51

今年初,高水平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首次写进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这一片区也是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谋划的全市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五个主阵地之一;本次市两会上,“高起点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被继续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上,再次赋予这一区域重大使命。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高水平的规划方案是否能落地实施。为此,龙岗代表团向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建议,呼吁制定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五年行动和实施方案,在推动部省市共建平台建设、加快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区域创新主体和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等方面,精心谋划、奋力推进。

“湾东智芯”肩负三重使命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位于龙岗中心城西部,西接东莞凤岗,北至盐龙大道,南临水官高速和横坪路,规划面积26.29平方公里。是龙岗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中“湾东智芯”的核心所在。片区内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5所高校,3个诺奖实验室,2个市级基础研究机构,23个创新平台,同时也汇聚了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市人大代表、龙岗区委书记张礼卫谈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有三重定位,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和香港青年创业的重要基地、高品质湾东“新客厅”。围绕以上目标,龙岗从区级层面给予了极大支持。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建设,不仅是深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极,而且由于其位于深莞惠都市圈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对带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也有重大意义。”市人大代表、港中大(深圳)副校长李学金说,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提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创新能力,是广东省和深圳市的战略安排,也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制定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五年行动方案,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认为,行动方案应以龙城实验室为总牵引,以国际大学城高校为支撑,以科技领军企业集群为核心,集中布局新型研究与产业空间,培育区域创新主体,推进科技、教育、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加快布局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龙岗区有市级以上平台213个,仅占全市(2746个)的7.84%。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重点和重大项目还是空白。

“我们曾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位于西丽的南方科技大学,早出晚归,只为了预约使用专业设备生物类实验。如果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中有这样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性质的基础研究中心或者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开展研发将是极大的帮助。”市人大代表、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永波谈到。

从各方面反映来看,龙岗区高新技术发展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匹配,特别是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滞后,影响和制约着龙岗区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龙岗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港中大(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落户,使龙岗具备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条件及优势。”李学金代表说,目前,港中大(深圳)建有广东省大数据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未来智能网络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研究等一大批高端研究机构,为深圳的基础研究和深圳头部企业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他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知名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合作,以先进材料及器件为核心,借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设新基建关键物质科学和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也就是“龙城实验室”,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

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与产业耦合度高、技术先进、体现前瞻性的高质量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片区深度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创新空间及配套设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放眼全球招募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

龙岗区委七届二次全会明确,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全市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支撑。张礼卫代表表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目前已经形成以深圳国际大学园为创新核、各类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的态势,龙岗区将努力把这一区域打造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协同示范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和创新主体。李学金代表建议,面向全球招募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学团队,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访问或工作,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以及未来产业需求,打造成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

同时,要培育区域创新主体。”一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密集布局和落地一批尖端科研机构,强化高水平科研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二是规划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深港产业园,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产业空间。”

张育彪代表深有同感,建议深化产学研联动,加速推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大学+创新平台+创业空间”的综合创新创业体系,并通过引进香港及国际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落地转化。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艾海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