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常规”惠企第16天,经济一线3个变化正发生

南方+
2022-04-09 23:00
摘要

这是深圳3月25日发布“惠企30条”后的第16天。

这是深圳3月25日发布“惠企30条”后的第16天。

3月25日,深圳发布“惠企30条”。4月8日深圳再推壮大市场主体“30条”。

16天时间里,深圳市、区惠企纾困、金融扶持等新政连发。据南方+统计,仅16天已有超过280条政策出台和落地。

这是深圳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超常规之举”。这些天来,深圳周周有惠企新政,万级市民收到纾困款项,秒级时间钱款到账,“超常规”惠企纾困政策之下,深圳经济一线正发生3个变化——

3月22日一早,深圳南山包子铺老板赖先生发了一条朋友圈:

热腾腾的蒸汽包裹着笼屉,赖先生正是代表着城区中最小的“毛细血管”——个体工商户。

面对疫情,它们往往抗风险能力较弱,封控区暂时关店、租金成本不变,对企业就会造成直接困难。为此,深圳真金白银纾困,这一天,在赖先生收到2500元的租金补贴的同时,福田上沙东村水果行老板徐少达则收到了1万元纾困资金,这让他们“坚定了把小店开下去的信心”。

这份信心比金子还宝贵。在这座超大城市,数百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担起大量细分分工,支撑城市的热闹与繁华、创新与活力。深圳的“烟火气”,需要靠他们“升”起来。

连日来,深圳率先以普惠政策,纾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惠企30条”把降成本作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发力点,围绕房屋租金减免、减轻水电气费用负担、疫情消杀补贴、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方面,为企业减负超750亿元。 4月2日,深圳发布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今年深圳退税减税规模为历史之最,惠及132万户中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收普惠“及时雨”,特殊行业接纾困“强心剂”。“惠企30条”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工业制造、餐饮、批发零售、文体旅游、交通和物流等市场主体开展“精准滴灌”,让企业积极谋求转型,更好发展。

深圳市烹饪协会会长刘永忠就告诉记者,此前受疫情冲击,餐饮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暂时关闭堂食,外卖业务也明显比20年降低。餐饮业纾困政策出台后,很多餐饮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自救道路。“根据疫情消费特点,优化菜品结构、多元经营模式,用贴心服务撬动消费。”

市、区政策叠加,从小微企业、细分行业再向下渗透,最大程度稳工稳产,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低收入群体,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从南山创新园区的工作者收到百元补贴,到罗湖城中村居民300元补助,劳动者感受到这座移民城市的体贴和关怀,城中村居民感受到深圳对他们积极支持防疫工作的感激和认可,成为形成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过程。

面对全球疫情与经济不确定性多重冲击,不少企业担心陷入“不良闭环”:研发、生产等团队无法运转,企业“空转”成本高企,订单无法交付,资金链断裂,产业链条上游客户流失,企业无法招工创收。

新形势下,打破上述闭环,深圳为企业减负、输血、强链,不仅惠企纾困,放水养鱼,更着眼长远,激效增活。

以金融活水更好灌溉实体企业。4月7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深圳风投创投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码”、覆盖范围“扩展”,既有各种利好引导,又有“真金白银”扶持鼓励。

以培育政策推动市场主体活力迸发。4月9日,深圳再推壮大市场主体“30条”,针对“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六类不同市场主体发展的特性需求,量身定制发掘寻找、孵化培育、扶持壮大的全链条机制,让市场主体“生得快”“育得多”“长得大”,成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全方位、多层次、全周期、精准化政策“连环拳”,史无前例,力度空前,全面覆盖不同发展梯次的企业,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稳产稳链政策服务升级,让“燧石受到敲打越尖利,发出的光就越璀璨”。这个3月,深圳数家龙头企业相继披露数据:去年华为实现净利润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去年深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8283辆,同比前年上涨753%。这是疫情下,领军企业的强劲韧性。

精准扶持环境支撑,只要是有成长性的企业,都最大程度激发发展能量。面对疫情冲击,深圳机械臂“小巨人”越疆科技抓住自动化升级、无接触消费契机,线上线下推进国内外市场开拓,3月末就与比亚迪达成一项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这是疫情下,创新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更高端迈进的蓬勃身影。

稳企业更是稳双链,深圳稳住“产业链主”,稳住关键环节上的关键企业,不断培育创新企业补链强链,为稳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做出扎实举措。

作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深圳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惠企30条”发布16天,深圳稳住产业链条、力撑创新企业,服务小微实体,输送市民温暖,每一层级都有政策精准直达,让每一个市场主体“看得见”、“摸得着”、“预期的到”,让政府和市场形成一股应对疫情冲击,迎难而上,向上生长的强大合力,不断增强经济主体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信心。

回溯历史与现在,疫情防控的“经济主战场”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背后,政策制定实施逻辑一以贯之。

从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王石点赞深圳是“小政府、大社会”;到深圳对标全球最好最优推出营商环境1.0、2.0、3.0、4.0改革政策,推出700多项改革措施,持续解决市场主体关注的痛点难点问题;再到疫情冲击后的短短15天里深圳重磅政策连发“撑企”,深圳“服务企业、企业至上”的核心理念越加凸显。一系列政策激励背后,深圳不断推动改革与发展,对标全球最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环境,打造可信赖的法治环境,与丰沛多元的市场主体共进共生,激活深圳速度、深圳效益、深圳质量与深圳力量,作答疫情防控经济主战场的“超常规答卷”。

(原标题《深圳“超常规”惠企第16天,经济一线3个变化正发生》)

编辑 董雯静审读 韩绍俊审核 新闻网-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