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制作
清明节日渐临近。在当前防疫形势下,今年的清明节注定和往常不一样。佛山市民政局日前发布公告,暂停现场祭扫服务,并要求市民不得组织联宗祭祖、聚集祭扫活动。这是疫情防控的必要之举。
在清明节缅怀逝去的亲人,是根植中华民族血脉的习俗。对于很多佛山人来说,清明节就是要去“行清”“拜山”才安心。但当前疫情跌宕反复,狡猾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更是加剧了防控难度。传统的现场祭扫,会造成人员大规模流动和高密度聚集,势必增加疫情反弹的风险,不可不防。特殊时期,不上山祭祖、抬烧猪,是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需要,理应得到大家的共识、理解和配合。毕竟,生者的健康平安,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祭祀的本义,在于心境的传达,不一定非要去现场不可。在家里举办小型追思会,把家风祖训讲给下一代听,传承逝者的美德和精神;在网络祭扫平台献花留言,点亮一炷心香,让哀思在云端寄托;由殡葬服务机构进行鲜花代祭……这些祭扫方式,同样富有意义而不失仪式感。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感传递。只要心敬意诚,哪种形式都可以把思念带向远方,让情感得到慰藉。
防疫背景下的清明节,市民需要共克时艰,多些理解和配合,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等也要举措更贴心、服务更到位。比如代祭扫,服务是否周到、形式是否有内涵、有没有个性化的服务;网络祭扫,除了固定选项,能否提供个性化定制……只有把工作做得更细致,考虑得更周全,带入更多共情,才能打消市民心中疑虑,让这个清明节过得既安全又有温度。
涵养清新、文明的清明新风,不只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内涵。燃烧鞭炮、焚烧纸钱等旧习俗,既会造成污染,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更有甚者,搞祭品攀比、低俗演出,助长奢靡之风,也败坏公序良俗。清明节祭扫,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与感恩,比起形式上的烧纸钱、放鞭炮,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寄托哀思、传承美德。从这个角度看,倡导文明祭扫,有着更长远的考虑——让清明节回归清洁明净的本色,让我们在缅怀中沉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过好当下,也更好地走向未来。
(原标题《佛山论语丨“云上”祭扫 心诚为敬》)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