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教师
服务岗位:
福田区流调中心外呼组
3月6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十个日夜,一晃眼就过去了。躺在酒店的床上,借着暖黄的灯光,回想过去的这些日子,一丝不舍与怀念涌上心头。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里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而我的这十天,便是从拨出的一个又一个电话、填写的一张又一张表格、说过的一句又一句话里溜过去的。
仅是一个电话吗?仅是一张表格吗?仅是一句话吗?我想,不是的。电话那边的人,表格里所记录的重要信息,话语里传达的暖意,都让我人生中的这一个十天区别于另外的日子,在记忆长河里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2022年2月份,疫情又来了,如同阴云一般,笼罩着鹏城。关于新冠病毒,如果要在浩瀚的汉语宝库里找一个词语来形容它,那么“阴魂不散”绝对是最稳妥的——真是反反复复,变化多端,狡猾难缠!但它始终挑错了对手,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越挫越勇的人们面前,它注定是个失败者,注定是跳梁小丑,注定要被遏制在这一片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地上。
我们教师也投入了抗击疫情的队伍中,我以志愿者的身份成为了其中一员。有的教师到了流调中心协助流调工作,有的支援社区进行人员登记排查、核酸检测,有的进入封控区运送物资……不管在哪个岗位,每个志愿者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渴望为疫情做出贡献。而我,来到了流调中心。
当接到学校主任打过来的电话,我立刻收拾行李,随时待命。24小时阴性的核酸结果一出来,我便前往流调中心所在的酒店。严肃、忙碌、压抑、紧张,便是我对于流调中心的第一印象。
一出电梯,就看到外面的大堂里整齐排列着一张又一张的长桌,桌上摆放一台台电脑和电话,外呼组的志愿者们正戴着耳麦紧急联系需要重点排查管控的人员。
走进大厅,一块巨大的,写满数据、图表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其底下铺开的还是一张又一张长桌,一组又一组工作人员。其中,穿着标有“中国卫生”外套的疾控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流调工作。旁边还有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助核查身份信息,而酒店里的服务员来来往往,忙着补充茶水。来不及和比我早来几天的同事们寒暄,我报到之后立马投入外呼组的工作,在组长的协助下拨通了第一个号码。之后的每一天,便是如此循环反复,查阅表格、协查函,将重要信息填写在不同类型的转运表上,再打电话联系密接者,一栏又一栏地核实信息,最后填写完毕,发送表格。
数不清打了多少电话、填了多少转运表。记得最多的一天,吃完早饭坐下来后便没有从椅子上离开过,除了期间上了两趟卫生间,其余的包括午饭,都是在工位上完成。那一天下班回到酒店后,只觉得两边太阳穴和后脑勺紧紧地疼,补了两个小时的觉才缓过来一些,不过还是觉得异常疲惫。
也数不清说了多少句“祝您生活愉快,隔离平安”。电话另一边,有的人情绪激动,声称自己从没有出过门,凭什么要被隔离;有的人拒绝透露任何信息并说这是诈骗要报警;有的人则情绪低沉地反问他应该怎么做;有的人心怀感激,并表示会配合防疫措施。当第一次听到电话那边传来“谢谢,你们辛苦了”,我有些猝不及防,说了句“不客气”后便匆匆挂断了电话。平心而论,无论是谁,接到要被隔离的电话心里都会发慌,而打电话的人自然也要做好会被质疑、被宣泄情绪的心理准备。然而那一天,从电话里却传来的“你们辛苦了”这样温暖的话语,瞬间有些感动——被认可、肯定的感觉真好。虽说拨出去的只是一个电话,但借此能够传达准确可靠的信息、安抚躁动不安的情绪,我想这正是我们流调外呼组的意义。
冲上去是志愿者,退下来是人民教师。撤退的通知已经下来了,我们要回到自己的阵线上,去教书育人,传道解惑。我们走了,但还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志愿者补上,继续完成这份工作,承担这一使命。虽说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复杂多变,但相信在全深圳人民的团结一致下,我们终能迎来最后的胜利。
高山之所以为高山,是由数以万计的沙砾堆积而成的;大海之所以为大海,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汇聚而成的;森林之所以为森林,是由每一棵傲然挺立又尽显苍翠的树木连绵而成的。而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能够上下一致,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共度时艰,离不开其中每一寸土地所站立着的每一个既渺小又伟大、既平凡又重要的人。不要气馁,不要放弃,秉持这样的信念,继续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像以往一样,尽情眺望远峰之风光,奔腾于绿色原野之上,漫步于金色海滩,届时目之所及,一切欣欣然!
(原标题《我的抗疫志愿者日记|许丹君:“我的这十天,是从拨出的一个又一个的电话里溜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