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40年|郑宇劼:顶级城市一定会匹配顶级的博物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嘎玛它曲 仲星竹(实习) 吴剑雯(实习)/视频
2022-03-28 15:09

今年1月,深圳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开放预约夜场展览,后台一下子爆掉了。 202112交流互鉴——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展在位于市民中心东翼的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观者如潮,4个临时搭建的复原洞窟出现堵车场面。若不是受疫情预约制影响现场将更加人山人海。

或许你不曾留意,或许你还未走近,但深圳博物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火了——在这座冬天永远迟到、搞钱永远热火朝天的城市里,还有这么多人,爱着博物馆。郑宇劼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深博的资深粉丝,从1997年第一次路过位于同心路的深博老馆开始,就与深圳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前是观众,现在是深博的文化志愿者——光荣的红马甲。从1997年到2021年,郑宇劼见证了深博20多年来的巨变。过去经常在博物馆展厅包场看展览的他,如今也常常被潮水般的参观量惊到全球顶级城市都搞钱。但是在搞钱之外,顶级城市一定会匹配顶级的博物馆。我期待着。

20多岁与深圳博物馆初邂逅

低头可见苔藓,抬头可见飞鸟。199738日,刚刚从广州转战深圳工作的郑宇劼打车偶然经过位于同心路的深圳博物馆老馆。那会郑宇劼20岁出头,血气方刚,准备到特区大展拳脚,彼时深圳方兴未艾的大建设场面让他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朝气与能量。但这一刻,经过深圳博物馆他仿佛闯入了一个悠长的时空隧道。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一天的情景。天空很蓝,金灿灿阳光从厚实的树叶上透下来,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有如梦里花落。郑宇劼说。年轻人跃动的心一下子被这份静谧美好给抚平。很难想像,在深圳市中心、市委旁边,竟然会藏着这样一个神仙地方。从此起,深博(老馆)就成了郑宇劼的秘密花园,成了他生活中的流连忘返之地。

从青年到中年,不同的年龄阶段,深圳博物馆在郑宇劼的生活中也扮演起了不同的角色。“年轻时为生活打拼,博物馆是工作之余的精神家园。2001年,我女儿出生了。孩子大一点了之后,博物馆就成了我遛娃的理想场所。”郑宇劼。《剑舞楚天》《茶道文心》《契丹风韵》《镜涵春秋》……郑宇劼对那些年在深博看过的展如数家珍。博物馆也留下了他与女儿许多的共同回忆。“2010年之后,我带女儿出入深博的次数就更多了。2011年,在深博《茶道文心》展览上,我们看到一副唐寅的画,画上有一方印章,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枚书画鉴赏章,印着信公二字。我女儿看了,哈哈大笑,她说那个公字好像囧。”郑宇劼说,“看展览,孩子的关注点跟我们很不一样。但你不能说这些经历对她没有影响。现在我女儿在南京大学读书,最近她还参加了南大组织的《拉贝日记》国际采访活动。我想那些年我带她看过的展、博物馆的耳濡目染,是潜移默化地慢慢地化到了她的人生里。”

讲嗨了!被捡来深博当志愿者

如今人潮如织的深圳博物馆,让郑宇劼在欣慰之余也有一份自私的失落。他偶然也会怀念十几、二十年前的深博。那会,博物馆的展厅里,真的没什么人。一进去,就能看包场,特别安静,特别适合人与物的对话。郑宇劼说,其实,那会深博有很多展览的质量都还蛮高的。只是观众真的少,不像现在。在郑宇劼看来,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2008年,深博新馆开馆之后,每年都会有4个精品临展。同心路的老馆加上市民中心的新馆,展览的场所增加了,展览的数量翻倍了,质量也更上层楼。

在这座城市里,有人喜欢喝咖啡,有人喜欢喝奶茶,有人喜欢泡酒吧。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这里的人们慢慢也开始喜欢上了放慢脚步逛博物馆。2008年之后,随着展览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城市的文化沉淀,以及“深二代”“深三代”的成长,深圳变得越来越从容,深圳人的文化认同感也在不断深化。博物馆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作为一名资深观众、粉丝,这是郑宇劼与深博缘分的第一个阶段。2016年,一次偶然,令这段缘分陡然升华。“2016年《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展》在深博开幕。那次恰逢西藏博物馆大修,展出了好多平常不太拿出来展览的珍品,我非常喜欢。”

我自己对西藏文物比较感兴趣,平时略有研究。那次观展正好碰到观众提问,我就答了几句。没想到,听讲的人越围越多,一不小心,竟然讲了2个多小时。郑宇劼说,出了展厅有位穿红马甲的女同志拦住了我,问我是不是深博志愿者?我说不是。她说,按规定我们这里不是讲解员或志愿者是不能随便讲解的。我连声抱歉。没想到她话锋一转,又问我,我看你讲得挺好,愿不愿意加入我们深博志愿者?就这样,郑宇劼被进了深博志愿者的队伍,而捡他的那位女同志就是深博志愿者一姐张婕。

志愿讲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展厅里

穿上红马甲成为一名深博志愿者之后,郑宇劼跟深博的关系就近了。过去只是个人兴趣,带着家人、孩子、朋友看展,如今,他要给所有的观众导赏。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他表示,深博的接待量特别巨大,各种团体前来预约参观的非常多。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19年甘肃贫困山区的孩子来到深圳过暑假,走进深圳博物馆参观,郑宇劼接待了这个团体。我们常说扶贫不是给钱、给项目,而是要改变思想。让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看看现代化的城市,看看博物馆里展示的灿烂文明,在心间埋下种子。

做志愿者,讲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展厅里。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2020年很长一段时间,深博的展览、参观都处于非正常状态。无展可讲憋坏了深博志愿者们。于是,郑宇劼和深博志愿者小伙伴们开始思索新的服务模式。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服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去。郑宇劼说。于是这群网络世界的隐身红马甲就这样诞生了。

文博FUN公益线上分享平台由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发起,2021年南山博物馆志愿者也开始加入到文博FUN团队中。文博FUN公益栏目诞生不足两年,哔哩哔哩账号已有6000多名粉丝,播放量7万余次,截至202112文博FUN在哔哩哔哩和喜马拉雅平台已有80多期节目。郑宇劼是文博FUN总编,他说:每周一期栏目已经形成非常稳定的输出,分享完之后,在微信群与观众讨论、答疑,现在我们还在探索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文物知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了新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智起来、动起来,展现深圳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

郑宇劼的本职工作是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从事城市发展相关的政策研究工作。

作为一名研究者,他非常清楚博物馆在城市中重要作用。他说:在全球旅游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在强势复苏。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价值,首先是收藏和传承,其次是研究和保护,第三是展示和教育,第四,当下博物馆和艺术馆越来越多的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编辑 纸媒推送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刘思敏,产品-赵偲容(视频直播)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嘎玛它曲 仲星竹(实习) 吴剑雯(实习)/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