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4.0:生态文明转型下的农业发展之路

于旻欣
2022-03-12 09:59
摘要

虽然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如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的恶果,未来的农业发展如果继续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必将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

《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温铁军 等著 东方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粗放地、一味追求规模化、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已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水资源只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4%,人口与资源配比严重不平衡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不论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日新月异,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都是关系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虽然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如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的恶果,未来的农业发展如果继续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必将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创作了这本《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在这本书中,温教授带领大家从“竺可桢假说”入手,重新梳理了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文明以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又以宏大的视角对中外农业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揭示出美、欧、亚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农业模式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而提出“农业经济回嵌资源环境”、“人类回嵌自然”的思路,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197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院士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这一研究中,竺可桢院士利用考古资料、古文献提供的物候学资料、方志资料,以及近代以来的仪器观测资料,开拓性地提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而这一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历史演进的进程。

很多人并不了解,今天的地球正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暖化的过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报告中指出,如果以1980-1989年的平均气温为基数,到2000年为止的十余年间,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4℃,并且预计到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再上升0.5℃。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石化燃料的使用。从1901年到20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IPCC在其报告中提示,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改变,未来大城市甚至一些岛国将有被洪水淹没、大量动植物物种将灭绝的危险。

生态危机之下,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农业必将首当其冲。IPCC在其201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就将下降5%,这还没有考虑到伴生的气候灾害的影响。1981-2002年,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农作物产量平均每年减少4000万吨;全世界每年丧失耕地1200万公顷;52%的农业用地受到不同程度土壤退化的影响。自1990年以来,约75%的农作物已经从耕地上消失。与此同时,现在全球有超过8亿人生活在饥饿当中。

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系统已经相当脆弱,而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压力、气候压力却空前巨大,并且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横在眼前,那就是如今人类已经再无他处可供迁徙!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短缺的资源与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使得勤劳的中国农民积累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农业耕作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一直都是和谐共生的,先民们一边因地制宜,采用套种、轮播,休耕等方式,在合理利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作物产量,延续自身的繁衍;一边还要考虑循环利用各种物质和自然资源,变废为宝,保持土壤肥力,进行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华儿女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产业”,先民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不仅是一种生产,也是一种生活。在人类世代繁衍的过程中,人与自然早已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共享”的关系,要想维系这种关系,就必须自发自觉地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关注可持续。

(原标题《农业4.0:生态文明转型下的农业发展之路》)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