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65岁的扫地阿姨成为大学老师”的新闻引起网友关注。据报道,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最近聘请了一位“扫地阿姨”作为学院劳动教育课的指导老师,该举动顿时引发了各种热议。
有的人认为“扫地阿姨”又没有一技之长,不符合录用标准。而学校则表示,这是职业教育上的一次探索创新。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应“因材施教”;对指导老师用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才聘师”。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生不注重劳动教育,对劳动本身存在误解。特别是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较普遍,毕业后进入企业也根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现象令人忧虑。
为了弥补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强调,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按照这个要求,“扫地阿姨”完全有资格成为劳动教育课指导老师。这跟被聘任者的学历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他们的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有关。以这位“扫地阿姨”为例,她工作积极认真,多次受到表彰,还是种植能手,正好符合该校开设的种植农作物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求。“扫地阿姨”走上讲堂,名正言顺,实至名归。
强化劳动教育,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势在必行。如果能够将一批类似于“扫地阿姨”这样劳动经验丰富、品质优良的人纳入指导老师行列,对于弥补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大有裨益。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原标题《察言观社|劳动教育课更应“因才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