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响 | 深圳:起而行之,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庄瑞玉 林捷兴
2022-03-07 00:31
收录于专题:聚焦全国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的重要讲话在深圳引起热烈反响  

起而行之,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在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深圳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探索为全国提供高质量社会保障的“深圳模式”

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表示,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对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作出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立足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精神力量五个方面深入阐述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事业的优势条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总书记提出要在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总书记对社会保障的重视,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放在第一位,传递着满满的社会温情。”他说。

他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策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重大目标与中心任务,从2014年以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2015年逐步建立了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2016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17 年完善和促进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2018 年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基金。

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这就要求深圳加大顶层设计,推动深圳在社会保障、民生服务方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全国提供高质量社会保障的深圳模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倪赤丹说。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宇珊表示,在深圳抗击新冠疫情攻坚克难的时机,总书记的讲话为抗疫工作注入了强心剂。“总书记提到五大战略性有利条件,在深圳抗疫中得以充分体现。党的坚强领导是深圳抗击疫情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深圳抗击疫情的制度保障;深圳四十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抗击疫情提供雄厚实力;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深圳抗击疫情奠定社会心理基础;自信自强的精神就是全市人民必将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底气。”

努力实现“弱有众扶”的先行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房涛表示,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深圳聚焦“弱有众扶”,推动兜底保障更加温暖有力。低保标准每人每月1300元,低保边缘认定标准每人每月195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每人每月2080元,均居全国前列,还将低保范围适度扩大到部分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在最近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深圳将在未来5年构建牢固紧密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实现“弱有众扶”方面先行示范,健全救助、就业、保险、慈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兜底保障、社会关爱帮扶、家庭和个人自救自立的合力,打造“弱有众扶”的深圳标杆,加快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

房涛认为,社会力量在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引领第三次分配,提升慈善救助活力;链接社会资源,聚焦特殊群体救助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帮扶和支持;为救助对象提供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我们作为公益慈善领域的从业人员,备感鼓舞和振奋。”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杨钦焕兴奋地告诉记者,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市有500多家基金会,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的重要参与力量。

杨钦焕认为,总书记的讲话为深圳基金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认为,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基金会要围绕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议题,在民生兜底、五社联动、基础科研、教育医疗等慈善力量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积极响应政策指引、大胆创新行动、打造品牌项目,共建共治共享一座美好城市。

在杨钦焕看来,深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在2022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加快建立制度保障有力、参与渠道便捷、覆盖领域广泛、作用发挥明显,有深圳特色的现代公益慈善体系”。在如此良好公益行业生态和社会行善环境基础上,深圳公益慈善事业有更强的信心砥砺前行。

为实现“藏粮于技”贡献深圳力量

“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充分体现了战略性的眼光。之前总书记就提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他对粮食安全的两个非常精辟的见解。”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钱万强表示,目前依靠传统方式提高粮食产量面临瓶颈,中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深圳在农业科技上有着非常好的优势。

钱万强说,深圳有着从事农业基因组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研究的企业和机构,也布局了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深圳)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规划了深圳国际食品谷打造现代农业食品创新高地,不管从人才储备、技术储备来讲,都能够为实现藏粮于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春芝表示,以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生产的粮食不够吃,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如今粮食单产显著提升,我国的口粮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在饲料用粮上仍存在压力,要进一步加强种业领域基础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作为一名种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国家重视,也为自己能为粮食安全做点贡献而自豪。”张春芝说,去年研究所的“优薯计划”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运用“基因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使得种植一亩马铃薯从需200千克薯块到仅需2克种子,“杂交马铃薯说明我们的育种技术提高了,现在我们正通过改良,慢慢把产量、品质都提上去。”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庄瑞玉 林捷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