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2022经济预期增长5.5%左右,读总理报告看深圳作为
深政观察
2022-03-05 12:07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增速“5.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是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彰显国家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信心决心。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

尽管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但报告提出,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读来感觉非常提气。

一、去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

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


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

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减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就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政务服务: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

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创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

乡村振兴: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开放: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

环保: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

教育: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医保: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会保障: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住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文体: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

港澳台: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

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小政也从报告中很多重要谋篇布局看出了很多深圳任务和深圳作为。

| 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

报告指出,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报告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这些方面都是今年深圳工作的着力点。

尤其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方面,报告提出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

深圳作为超大型口岸城市,任务首当其冲。当前深圳正与疫情鏖战中,坚决守住阵地,同时 “一手抗疫情、一手谋发展”,考验着深圳的魄力和能力。

| 切实担负起稳增长的责任

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报告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

这彰显了不论形势多复杂,任务多艰巨,都要将发展质量放在首位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过去一年,深圳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发展韧性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增长。作为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强市,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系统谋划、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谋划了“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

今年,深圳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夯实制造业“基本盘”,全力以赴“扩投资”,突出抓好“降成本”,抢抓机遇“促开放”,用好政策“组合拳”,以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 稳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政府过紧日子

报告提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包括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等。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近年来,为了支持企业发展,深圳全力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完成了全市1100个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此外,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赋能实体经济。

报告提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2021年深圳就大力压减一般性经费。各单位所有预算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财政评审范围,市本级评审项目超过1.4万个,压减支出预算达到22%,其中严控类经费同比上年压减40%以上。“三公”经费继续严控,预算控制数3.42亿元。

与此同时,民生支出持续增加。2021年全市九大类民生共安排3028.7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4%。深圳还将政府债券资金更多用于重大公益性项目领域,重点投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水污染治理、轨道交通、机场、保障性住房、医院、产业园区等领域,体现了把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 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内生动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是今年重点工作。报告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扩大市场准入。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是国家对深圳为全国深化改革破冰的期待。

过去一年,深圳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亮点纷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再开新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其中,用好“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全新改革方式,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基本落地,深圳3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率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全市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今年,深圳还将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高质量谋划实施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

| 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报告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出,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这对深圳广大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在数字经济方面,提出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深圳在新基建方面一直布局在前,尤其5G是全国最早实现基站全覆盖的城市,正在着力谋划场景应用。

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深圳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上应有更大作为。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47条经验和创新做法,其中第一条就是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圳以深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支撑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速,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进展顺利,持续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创新人才汇聚行动,正加快提升“五力”、打造“五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今年,深圳将充分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协同,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努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深圳贡献”。

| 大湾区核心引擎责任重大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已经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

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2018年的“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到2019年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2021年的“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到今年第六次将粤港澳大湾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表述的变化背后对应的是大湾区建设推进阶段的变化。

过去一年,深圳举全市之力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前海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同步推进,给了深圳提升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的重大抓手。深圳还进一步强化和港澳规则对接、机制衔接,“港澳药械通”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率先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落地实施,“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落成开学,皇岗口岸重建等工程扎实推进。

按照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将是大湾区完成第一阶段目标的“验收年”,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责任重大。今年,深圳仍将以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为契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发展策略,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打造更多国家级深港合作新平台等,全面深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助力大湾区建设。

| 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

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已明确提出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将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今年将推动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同时进一步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推进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与汕头潮州协作等等,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主动担当作为。

|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生态环境改善、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指明路径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等。

深圳已着手制定碳达峰实施路径,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深圳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以双碳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包括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重点行业领域降碳行动,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

| 这些民生事项定了

今年的报告中值得关注的看点,还有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项明确了。比如——

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等。

这些民生事项也将惠及深圳广大市民群众。其中教育医疗住房等等深圳人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近年来深圳着力保障和提升的重点民生事项。去年深圳财政支出重点倾斜教育卫生等领域,卫生健康、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5.8%、13.5%。今年,继续补齐民生短板,依然是深圳的重要任务。

(原标题《2022经济预期增长5.5%左右,读总理报告看深圳作为》)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