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最新报告解读: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国家之一
澎湃新闻
2022-03-01 17: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报告中,科学家们表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破坏,并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尽管人们已在努力减少此类风险。最不具备应对能力的人群和生态系统受到的打击反而最严重。

“这份报告是对不作为的后果发出的严重警告。”IPCC主席李会晟表示,“这份报告表明,气候变化是对我们的福祉以及对地球健康严重和日益增长的威胁。我们今天的行动将决定人类如何适应以及自然如何应对不断增加的气候风险”。

李会晟表示,“这份报告认识到了气候、生物多样性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而且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结合比IPCC以前的评估报告更紧密,报告强调迫切需要采取紧急且更具雄心的行动来应对气候风险,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

今后二十年,随着全球升温1.5℃,世界会面临不可避免的多重气候危害。即使暂时超过这一升温水平也会造成额外的严重影响,其中一些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的风险将会加大,包括对基础设施和低洼沿海居住地的风险将会加大。

该报告是自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最全面的评估。此次发布的第二工作组的报告由来自全世界的270名作者共同撰写,引用了超过34000篇科学论文。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此前在为期两周的全体会议上,来自195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逐条审阅并批准了第二工作组报告及其《决策者摘要》。

共有11名中国专家参与了这份报告的撰写。2月28日晚,在报告发布后,其中几位专家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对这份关乎人类命运生存的重要报告给予了第一时间的解读。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日,西班牙东北部海滨小镇阿尔卡纳尔,一场倾盆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汽车被冲进海里。本文图片 人民视觉  资料图

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已经发生了许多热浪、干旱和洪水等极端事件。报告指出,此类天气极端事件正在同步发生,并在造成一连串日益难以应对的影响。这使数百万人处于急剧的粮食和水不安全境地,尤其是在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岛屿以及北极。为了避免生命、生物多样性和基础设施损失不断增加,需加快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来适应气候变化,同时迅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参与报告撰写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罗勇教授告诉澎湃新闻,这次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包括更加频繁和剧烈的极端事件,已经对自然和人类造成广泛的不利影响及相关损失和损害,超出了自然气候的可变性。一些发展和适应努力降低了脆弱性。在各个部门和区域,最脆弱的人群和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导致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因为自然和人类系统被推至超出其适应能力。这是一个总的判断。”罗勇说。

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人们有多种选择。此次出炉的这份报告对自然在减少气候风险并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潜力提供了新见解。

“健康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更有韧性,并可提供对生命攸关的服务,例如粮食和清洁的水。”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博士在发布会上说。“通过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有效和公正地保护地球30%至50%的陆地、淡水和海洋栖息地,社会可受益于大自然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我们可以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但充分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指出,气候变化会与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日益增长的城市化、社会不平等、由极端事件和流行病造成的损失和损害等全球趋势产生相互作用,危及未来的发展。

“我们的评估报告明确表明,应对所有这些不同的挑战事关每个人——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在决策和投资中优先考虑减少风险以及公平和正义。”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Debra Roberts表示。

这份报告的重点之一是对气候变化对全球半数以上人口所居住的城市的影响、风险和适应进行详细评估。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生计以及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和运输系统,正日益受到因热浪、风暴、干旱和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缓发变化(包括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响。

“日益增长的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会带来复合的风险,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增长规划不善、贫困和失业率居高以及缺乏基本服务的城市,”Debra Roberts表示,“但城市也可为气候行动提供机遇——绿色建筑、可靠的清洁水和可再生能源供应,以及连接城乡地区的可持续运输系统,而这些都可带来更为包容和更加公平的社会”。

2021年5月23日,广东肇庆,由于持续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河源万绿湖裸露出大片黄土和浅滩。

中国将是最受影响区域之一

虽然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重点关注在全球和区域层面的分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国别分析,但其所讨论的许多变化都与中国有关,在引用的研究中多处提及了对中国的影响。

例如,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如不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地球的热度和湿度将挑战人类忍受的极限,中国将是最受影响的区域之一。

报告中引入的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s)概念(即一种综合考虑湿度和温度的评估标准)显示,如果湿球温度达到32℃,则具有较强气候适应能力的人群也无法正常工作。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该湿球温度水平仍十分罕见。而如果湿球温度达到35℃,则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无法正常生存超过6小时。

根据报告引用的一项研究,如果完成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中国东部仍会有部分地区每年至少出现一次32℃的湿球温度;如果实际排放量高于预期,则中国东部的所有主要城市都将经历32℃的湿球温度,而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湿球温度可能达到致命的35℃。

即使在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中国因高温死亡的人数仍将上升。报告发现,即使全球升温不超过1.5℃,中国城市内每年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将从每百万人32人增加到每百万人49到67人;如果减排进展缓慢,全球升温幅度达2℃,则该指标将增加到每百万人59-81人。而目前,世界正走在导致全球升温2.5-2.9℃的排放路径上。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灾也将威胁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安全。

参与第二工作组报告撰写的中国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俊国告诉澎湃新闻,未来气候变化会对城市群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水资源是制约中国城市群发展最重要因素之一。水的问题一个维度是太少,就是水资源短缺,另外一个维度是太多,就是洪水内涝。还有一个维度是太脏,就是水质的问题。

“比如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水太少的问题。这一地区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立方米每年。按照国际标准,低于1000已经是严重水资源短缺了。而沿海地区的特大型城市群又面临着气候变化背景下复合型灾害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的情况,这意味着未来洪涝、风暴,海平面上升等灾害会一起来,这时候如何应对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刘俊国说。

据报告中引用的一项研究,到本世纪中叶,每年中国约有9300万人可能遭遇沿海洪水,如果排放量较高,到本世纪末将有1.2-1.4亿人面临威胁,但如果排放量降低,则人数会少得多。

报告显示,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泛滥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位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照当前承诺的时间表削减排放量,则到2080年代的直接损失估计为640亿美元;如果排放量高、冰原不稳定,则损失将达到约1180亿美元。

实际上,以上预测还可能低估了现实情况。报告指出,广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经济城市。据估计,如果排放量很高,到2050年,广州每年将损失3310亿美元,到210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4万亿美元。如果排放量能快速降低,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被限制为每年2.54亿美元。

上海也可能遭遇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严重损害。根据报告中引用的一项研究,如果全球排放量和当地的沉降量很高,到2100年,上海的损失可能会达到1270亿美元,如能完成当前的减排目标,则大约损失420亿美元。该研究也指出,每年有0.1%几率发生的洪水将淹没上海约19%的地区,水深至少25厘米;如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淹没面积将上升到总面积的44%,到2100年将上升到76%。

粮食和经济安全将面临冲击

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在全球范围内,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热浪和洪水)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作物减产。报告引用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化和淡水需求的增加,到2050年,中国将有高达47%的人生活在缺水状态,而现在只有约34%。

报告认为,这些气候因素都将损害中国的农业。报告引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高排放情况下,水稻产量会下降7%,如能实现快速减排,则仅会下降3%;小麦产量在高排放的情况下会下降11%,在快速减排的情况下会下降6%;玉米产量在高排放情景下会下降8%,在快速减排的情况下则下降4%。2000年-2010年,因气候冲击中国玉米和大豆减产造成的损失总价值约合5.95~8.58亿美元。

中国的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其贝类生产对热带气旋非常敏感。根据报告引用的一项研究,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30-2050年,中国的鱼类产量将比2010-2030年水平下降40%,贝类产量也将下降67%。

去年以来,类似郑州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已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损失,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这类损失可能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因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冲击损失最严重的10个国家之一,同时河流洪水年均损失最高,达130亿美元,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经济模型表明,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报告中引用的另一项研究,全球每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可能导致中国损失约24美元。而2021年,全球排放了364亿吨的二氧化碳。

持续的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特别是如果不能加速减排。高温将削减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根据报告引用的一项研究,如果维持目前的排放政策,全球将比工业化前升温约3℃,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5%,如果能加速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则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下降3%。

根据报告的另一项研究,持续高排放的总体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收入减少23%。到2100年,中国的平均收入可能比没有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低42%。

除气候变化在境内直接造成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冲击,也会间接但深刻地影响中国。例如,气候变化将对国际供应链、市场、金融和贸易造成重击,可能影响中国国内商品的正常供应、抬升价格,同时可能破坏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冲击,包括农业减产、重要基础设施损坏和商品价格上涨,都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相比没有变暖的情况,大幅度的升温可能导致本世纪末全球GDP下降约10%-23%。几大主要经济体可能因气候变化出现经济衰退,报告中引用的一项研究估计,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维持高位,到本世纪末,可能造成中国GDP损失约42%,印度则高达92%。

(原标题《IPCC最新报告解读: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国家之一》)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冻结-党毅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