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沙龙“云”上直播,作家王樽开讲“中国电影百年观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2-03-01 01:16

作为深圳知名公益文化沙龙品牌,四方沙龙迎来一场“云”端沙龙,由作家、文艺评论家王樽为观众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风雨前行——中国电影百年观察》。本期“四方沙龙”为2021年度主题讲座的最后一期,因疫情原因延期至2022年2月,以线上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王樽在沙龙现场开讲

王樽自二十世纪九十初开始文艺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与国内外著名导演的对话录收进《一个人的电影》等专著;在《大众电影》、《收获》、《看电影》、《城市文艺》(香港)等杂志开设专栏;参与策划过多部影视剧,应邀担任多种国际影像节选片人和评委。主要著作有《与电影一起私奔》、《带电的肉体》、《人间烟火》、《远方的雷声》等。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世界华文优秀图书奖”等荣誉。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从作品到作者,从形式到内容,从艺术到产业,其消长兴衰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伴随。王樽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时空的多个维度,以有名家名作的典型个案分析,观察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变迁。

“我们今天讲的是电影,其实是讲整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在讲座的开始,王樽就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将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国内外相关历史背景加以说明映衬,客观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王樽从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置身于全球视野的范围,细致梳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王樽认为, 1931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整个大势脉络上梳理发现,中国的电影和世界的电影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基本是同步的,或者说他们彼此的时间差非常之小。

从吴永刚的《神女》到张爱玲担任编剧的《太太万岁》、《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幸福狂想曲》、《马路天使》,王樽认为,早期的一些电影代表作品非常有影响力。

到了新中国之后,中国电影的面貌也产生了新的特点,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来自于献礼电影。王樽介绍说,到了1959年建国十周年,第一次要做献礼片,以电影的形式传达我们新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他的艺术审美趣味,此后也形成了献礼片的传统。

王樽认为,中国电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向多元,从电影的海报上可以感受到这种多元的状态,甚至有了科幻电影、有了武侠电影,还有表现表现日常生活也有活得很高的评价。“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这时候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实际上中国电影真正走向辉煌是从第五代开始的,这些电影的质地和风格都跟以往的中国电影完全不同。”

王樽表示,到中国电影的百年的时候,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华语电影时代。在这其中,诞生了很多赢得国际电影大奖的作品,如《霸王别姬》、《花样年华》、《卧虎藏龙》等等。

(原标题《四方沙龙“云”上直播,作家王樽开讲“中国电影百年观察”》)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吴剑林审核 冻结-党毅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