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元宇宙“拼图”,深圳教授让虚拟照进现实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2-07-15 22:11
摘要

用科研与教学承载热爱

奋斗者,正青春!

在深圳这座造梦之城

不燃怎么YOUNG?!

这里有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的科创大神

有用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政务专家

还有专利拿到手软的行业先锋……

他们的面孔够YOUNG

他们的灵魂够不一YOUNG

榜YOUNG 2022造梦季 高能来袭

别眨眼!


2022年1月17日,2021年度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在其官网公示,33岁的韩晓光博士荣获优秀青年奖,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青年教授。

据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WU WEN JUN AI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先生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象征。


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授予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的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即评选人需具备3至5年的科研经历,在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潜力和科学价值,所提出的学术观点或者其研究方法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和广泛引用。

2021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优秀青年奖获奖名单

在科研与教学中前行,在虚拟与现实间穿梭。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科研榜YOUNG、良师益友的世界。

因为热爱 全力以赴

近几年,元宇宙概念热火朝天。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戴上VR眼镜,就可以进入一个数字世界,在这里,你有一个自己的虚拟化身,在不同场合社交时,你遇到的人也是其他人的一个化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

元宇宙想要成真,至少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做出“虚拟人”。建立三维模型,把人与现实世界数字化,这是元宇宙的一小块“拼图”。

围绕这个目标,韩晓光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

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系的韩晓光,在本科时接触到编程时就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程序写出来,看到一个应用的结果,这给予了我很大的成就感。”他说。此后,韩晓光自然而然地在硕士时期进入到计算机领域,开启自己在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学科的科研之旅。

2017年,在获得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后,韩晓光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同时,他也一直坚持做热爱的科研,不断攻破难题,目前已在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顶级会议和期刊SIGGRAPH, CVPR, ICCV, ECCV, NeurIPS, ACM TOG, IEEE TPAMI, IEEE TVCG等。他的工作曾获得CCF图形开源数据集奖,计算机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h Asia 2013新兴技术最佳演示奖。

2018年11月,他的团队从1700多支参赛队伍中冲出重围,夺得了天池IEEE ICDM 2018全球气象AI挑战赛冠军。2019年和2020年,韩晓光博士的论文连续两年获评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最佳论文。值得一提的是,CVPR会议这两年的论文竞争非常激烈,入选率分别为0.8%和0.4%。2021年,他的科研项目《基于隐式场的实时人体三维重建》在160余份申请中脱颖而出,入选2021腾讯AI Lab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

韩晓光参加会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维重建的技术一直在迭代和革新,在探索数字化世界的过程中,韩晓光做了很多科研课题。他发现,人体和人脸三维重建方面的技术相对来说已经比较丰富,但是衣服的建模或数字化几乎是一片空白。

“拍了一张照片后,怎么样才能把我的衣服重建出来?”带着疑问,韩晓光迅速着手三维服装模型的研究。但很快,他和他的团队就碰到了一大难题:没有数据集。缺少原料,那就自己动手造!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韩晓光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采集数据,设计算法,历时一年多,最终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大规模三维服装数据集——Deep Fashion3D。

三位服装数据集展示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有了数据集的支撑,相关技术的发展加速推进,除了能在电影动画里做出逼真的人物服装效果外,在未来的生活中,人们也许不需要去实体店里就能试穿不同的衣服,实现更加立体和真实的“虚拟穿搭”。

在未来的元宇宙虚拟化身里,三维服装建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韩晓光团队透露,该数据集在公开后已被近二十个国家100余家单位下载使用,部分科研单位在这项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凭实力在国内国际“火出圈”。

不断质疑 不断挑战

在做科研与学术的过程中,韩晓光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一项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投稿。“我们每次投稿的时候都会觉得好像已经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满意的样子,但是一次一次地被审稿人拒绝,总共被顶会拒绝了三次才在第四次被顶会录取。”

投稿过程修改三次以上,几乎相当于重新做一篇课题,韩晓光表示。

面对“拒绝”,他也无法避免地开始质疑自己——“我这个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出来,是我的算法不对,是我的做法不对,还是我的思路不对,还是我的方向就不对了?”挑战性越大的科研课题,达到目标需要的时间也会越长,自我质疑的频率也会越高。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考更加深入,算法和科研方法更加清晰。被拒稿后,他和团队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不断修改,更改项目设置,直到论文被成功录用。自我质疑很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我说服的能力。

“开始怀疑自己想法的时候,要找到自信,找到一个让自己坚持做下去的方法,”韩晓光经常和他的学生说,“科研就是在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没有人告诉你答案。”

自我质疑、自我说服、自我挑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韩晓光(左二)参加会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助理教授,韩晓光的团队中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最多时达到了30余人。“我基本上是从学生直接变成了老师,”韩晓光表示,“这个转变很突然。”带领学生,也是从零开始摸索。

学生越来越多,团队越来越壮大,管理者的能力变得愈发重要。“闷着头做自己的科研课题是行不通的。”韩晓光感慨说。管理自己的团队,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学生,他随时随地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课题研究上也能独当一面。“很多时候我把他们当朋友来相处。”在韩晓光看来,只要立足当下,真诚对待,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韩晓光备课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创新深圳 为产学研融合赋能

“深圳的科研和创新氛围非常好。”韩晓光点赞深圳为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做出的努力。政府推出了多元化的政策,投入科研经费,鼓励创新技术科学的研发,在申请科研经费时反馈迅速,“深圳速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深圳对科研工作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走在前沿的科研人员、教授和学生。在科研上,韩晓光能与各领域“大咖”进行交流;在学校里,他与国内外优秀教授和学者共事;在课堂上,他见证深圳高校学生出色的综合实践能力。他感慨地说:“深圳给了他们很多的资源,给了他们很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Deep Fashion3D数据集建成之后,多个深圳科技企业与韩晓光团队探讨打造相关应用产品的可能性。韩晓光表示,这件事情在高校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深圳政府和高校都很鼓励我们老师去跟产业界合作,去企业交流,真正把产学研密切结合起来。”

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韩晓光一直坚信一句话:“做任何事情,名和利都不是目标,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且做到极致,就会获得认可和回报。”

让虚拟照进现实,用科研与教学承载热爱。“把我脑海里面的想法付诸实践,让它成为现实,这是我很享受的事情,也是支撑我继续做科研的动力。”韩晓光说。

出品人 | 陈寅

总策划 | 丁时照

总监制 | 蓝岸

监  制 | 陈建中

策  划 | 刘思敏 徐雅乔 赵偲容

撰  稿 | 陈苑婷

视  频 | 孙钰胜 魏丹(部分视频素材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提供)

海  报 | 林嘉嘉 平安琪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