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哲学家们
德国出能工巧匠,“德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如果要论德国对人类文明宝库的贡献,排第一的可能还算不上“形而下”的器物,而是“形而上”的思想。德国出哲学家,德国人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不知道为什么,德国成为了哲学的园圃。德国的哲学人才辈出,像群苗竞发、百花开放;德国哲学是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石,哲学家有如天空中灿烂的星河,这本书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说几个最重要的。
康德及其先验哲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无疑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继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彼得·沃森《德国天才》第217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版)
康德出生于哥尼斯堡,这里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如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此州是一块飞地,与俄罗斯的本土隔断,地处波罗的海之滨,位于波兰与立陶宛之间。
康德深居简出,生活安排得像机器一样准确。例如,每天下午3点半,康德出门散步,教堂的钟声响起,邻居们开始对表。康德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哲学著作完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康德真正从理论上论证了“先验”概念及其作用。康德不但为德国的哲学打下奠基,而且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有重大贡献,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我最喜欢的康德名言是这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意思十分接近:康德“敬畏星空”,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敬畏老天爷吧;而康德“重视心中的道德定律”,与我国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几分相似。
黑格尔及其“绝对精神”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许多人认为黑格尔达到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顶峰。
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该城市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是德国南部仅次于慕尼黑的工业城市。黑格尔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从小是一个模范学生。他父母请家教为他补习希腊文和拉丁文,为他阅读古典哲学、研究学问打下了良好基础。图宾根神学院毕业后的黑格尔先是当了7年家庭教师;接着先后任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讲师、教授等;后来一直在洪堡大学任校长直到去世。
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万物背后的终极力量和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也许有人不一定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这句话影响力极大。
费尔巴哈及其神学观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重要的哲学家,他对基督教和黑格尔唯心论的分析批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费尔巴哈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死于同一州的纽伦堡。费尔巴哈酷爱哲学,当年他不顾父亲的强力反对报考了哲学系。他说:“哲学之外没有幸福!人只有在自己满足的地方才能有幸福,哲学的嗜好保证了我的哲学才能。”他在海得堡大学学习,师从黑格尔,两年后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由于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抨击,让许多革命党人将他看成英雄,但他从来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写作上。费尔巴哈主张,神学其实是人类学。人类本身既是有关上帝的声明的源头,也是有关上帝的声明所涉及的对象。信仰,被认为是人心观念之投影,它创造出上帝。(史蒂文·奥茨门特,《德国史》18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马克思及其唯物辩证法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1883)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西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一个小城市特里尔,再往西走几十公里就出境到了卢森堡。特里尔虽然小,但是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东罗马帝国时曾为帝国的首都。特里尔坐落在摩泽尔河河谷,青山绿水环抱,城里有许多古罗马时代的宫殿和城墙。古迹废墟诉说着帝国昔日的荣光。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里游客不断,缅怀这位伟大智慧的哲学家。
马克思的家族是特里尔城律师世家。祖父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父亲是律师。既然是律师世家,子承父业继续当律师,何况律师收入十分丰厚。但是马克思选择了学哲学,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个选择让马克思成为千古伟人,但也让他一生陷入贫穷。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集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之大成,其哲学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其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主要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包括斯密、李嘉图等人的理论);其政治社会学理论,主要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的理论等)。
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马克思最伟大的理论发现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恩格斯语)
马克思最鼓动人心的话语可能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笔者最喜欢的马克思的这句话是:“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既能让我们明白搞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也能想象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过上多么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马克思是真正的千古伟人。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再次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
尼采及其超人理论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尼采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洛肯村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尼采5岁时,父亲和年仅2岁的弟弟相继逝去。童年时遭遇的不幸对他的性格影响极深,使他一生性格内向忧郁。后来他精神错乱,健康恶化,55岁就谢世了。据说尼采两岁半时才开口说话,但是没有想到他长大后成为语言大师,他的话至今还影响着人们。
尼采最有名的一句话可能要算:“上帝死了。”这句话是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他认为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他说,基督教的目的是驯化人心,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野蛮人,也有闪光之处,一旦被驯服,这些闪光之处也就消失了。他大呼“上帝死了”,是要人们冲破宗教对心灵的桎梏,“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
尼采另有一个影响巨大的理论是“超人”理论,这是他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认为19世纪的人类已经是“最后的人类”,人类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寄托新的人种的出现,也就是“超人”。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是人的自我超越。在尼采的想象中,给权力赋予绝对意志,超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改变自己和整个世界。
到了20世纪,尼采的思想开始发挥重大影响。一战前夕,贝尔格莱德咖啡馆里打算刺杀奥地利大公斐迪南的刺客们讨论他的作品;1914年,15万册特别版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被发给作战前线的德意志士兵。尼采的理论对希特勒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认为,纳粹主义真正建立之日,就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之时;超人理论成为希特勒的理论武器之一。其后果,希特勒既将德国军队打造成为一个可怕的战争机器,也将德国带向了失败的深渊。这可能是尼采没有想到的吧。
海德格尔及其“诗意地栖居”理论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德国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符腾堡州的梅斯基尔希。这里虽然是一个小镇,但风景十分优美,北边有清流扬波的多瑙河,南边有湖光山色的博登湖,山野苍翠,树木葱茏,教堂钟鸣,民风淳朴。小镇的公墓里有一处墓地,安葬着哲人海德格尔。小镇的郊野有一条绿树掩映的“乡间路”,海德格尔写的一本书书名也叫《乡间路》。乡间路沿途绿色环抱、清风拂面,在此漫步,才思泉涌、思想放飞。当年哲人经常在这条道路上散步,各种智慧的想法会在头脑中迸发跳跃;游客踏着哲人的脚步,也许能够体会到当时的境况。
海德格尔就读于弗莱堡大学,他的老师是有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后来他当了胡塞尔的助教。海德格尔在哲学上的一个大成就是建立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这里不去分析他复杂的哲学理论,只说笔者最喜欢的一句话:“诗意地栖居。”这是海德格尔引自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诗中的话语。
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这是哲学家对人类社会自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深受“物化”“异化”危害的反思,是要求再次回到艺术化和诗意化人生和生活的呐喊。
海德格尔的观点,不仅在西方产生了极大反响,在东方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以来奋起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步伐,快速迈入现代化进程,虽然取得惊人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温情的人际关系被赤裸的金钱交易代替,诗意的田园生活被物质扫帚野蛮地扫荡,礼仪之邦演变成缺乏教养、说话无礼的野蛮之地,青山绿水变成了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残垣破壁。“诗意地栖居”,是让我们振聋发聩的警言、醍醐灌顶的惊醒。我们突然明白,所谓的丰富物质享受,也许能满足一时的虚荣,但其实有许多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所谓的流行时髦生活,也许能带来快感,但并不能带来欢乐。我们还是想要青山绿水的河山、诗情画意的环境、知书达理的社会、文明礼貌的民众。
哲学家虽睿智,却没有办法避免政治上的败笔。纳粹德国时期,德国大学教师被解雇、受迫害的达到数千人,但是海德格尔却带领几百名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政权,并一度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到了审查并被禁止授课。于是,海德格尔回到家乡度过了晚年的时光。
德国哲学的历史地位
德国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家确实非常多,如天空中的繁星。在这样一本薄薄的文化游记中,不可能对他们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只能用“管窥蠡测”来形容。
还有很多很多的德国哲学家,没有说到。例如,也是心理学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梦的解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叔本华,他才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尼采的思想是从他那里来的;莱布尼茨,其哲学理论被称为“理性主义的高峰”,他还是发明微积分、二进制的数学家,据说他的二进制妙想是受中国阴阳八卦理论的启发而发明的,他因此成为计算机电子语言的开山大师;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而蜚声哲学界;等等。
如果把德国的哲学放在西方哲学坐标图上,会占据什么样的一个位置呢?西方国家里产生过世界影响、称得上时代标志的哲学,大概可以这样排名:古代的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17世纪英国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和百科全书派、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开头的是希腊罗马哲学,收尾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头是原创者、开拓者,尾是总结者、集大成者,一头一尾的地位应该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眼光再放开一点,观察人类的整个哲学理论宝库,德国古典哲学又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按照许多学者的看法,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可以粗分为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两大类:东方的哲学中有犹太哲学、古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西方的哲学如前所说。如果在国家间进行比较,德国哲学和中国哲学,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两个系统,两种话语,两种方法。下面将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之间的不同点试着做一些比较:
中国认为主客一家,西方主张主客分家。
例如,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中国的八卦图形中有天道、地道,也有人道。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这也可能是造成中国人不太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思想原因之一。
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已经在倡导主客对立、天人相分。德国人继续发展着这种哲学观点,康德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了主体与客体;黑格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研究主体与客观客体的辩证关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达到了它的最高峰。“主—客”相分的认识,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西方比较重视作为客体的自然和自然科学,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但也导致了西方近代人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式,和破坏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膨胀。
中国重整体,西方重局部。
大概说起来,东方哲学注重整体,认识世界先是把握整体,从认识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注重了解局部,从分析局部入手到认识整体。
中国偏重形象,西方喜欢抽象。
观察事物时,中国人偏重于具象,“形而下”,哲学语言叫“取象”;而西方人偏重于事物的内部联系,“形而上”,哲学语言叫“抽象”。
中国重辩证法,西方重逻辑法。
应用哲学方法时,东方哲学分析事物,擅长使用辩证法,观察事物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结合互相转化。西方哲学多用形式逻辑法,细细分析,严密推理,不留漏洞。许多学者认为,重视形式逻辑可能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重世俗,西方重精神。
西方人信仰宗教,印度人喜欢冥想,而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有人认为中国人重视世俗,说明不是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理性,所以才重视世俗生活,注重当下,讲究过好每一天。
东方哲学重物质,重世俗。西方哲学重精神,重宗教。基督教统治西方欧洲一千年,千年后西方发生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才从神世界回到了人世间。宗教的问题在下一篇中还有讨论。
西方哲学,与中国为代表之一的东方哲学相比,应该说形态各异,各有所长。中国的哲学为中国文明发展提供了理论引导,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早熟、理性,且唯一文明进程没有中断的大国。论国力,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一直是世界上经济规模与实力最大、最强的。而西方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爆发性增长,强盛长达500年,如今仍然是世界最强的国家阵营。西方能够发生工业革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西方哲学中的主客观相分离、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等,应该是促成科学发展的强有力因素。
从德国文明发展的角度讲,德国人之所以理性、严谨、富有探索精神,德国哲学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由于国力强势,掌握着文化(包括哲学)的话语权,对中国哲学有一些看不起的意思。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些粗浅的讨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不同系统、不同话语造成的,很难说谁优谁劣。由于西方对东方哲学不了解,就认为东方哲学比较落后;而我们的学术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接受了西方哲学的理论系统和话语方式,结果对今天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没有办法在哲学的高度上解释清楚。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中国哲学重实际,轻精神;重视“形而下”,轻视“形而上”。真是这样吗?其实不是。
例证一。王阳明的心学,在形而上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阳明哲学的精华概括起来是“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有一位友人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绝妙回答,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一比。王阳明是15世纪明朝人,比18世纪的黑格尔早二百多年。
另说一件事。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比较低。他认为孔子说的事情都是常识以内的东西,甚至算是幼儿教育。但是,黑格尔不知道,这其实说明不了学问水平的高低,而是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中国人务实精神强,恰恰是把常识以内的事情看得很重;同时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不光务实的孔子是这个特点,就是研究心学的王阳明也是这样。其实研究理论的人、写文章的人都有体会:能把深奥的理论问题,用通俗的话说明白、说得很准确,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创造理论的目的是要说服人。如果你的理论人们都不懂、理解不了,这个理论有意义吗?至少效果不好吧。
例证二。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的话语,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应该与陶渊明的思想理论有关。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幅远避战火灾难、老少怡然自乐、生活安逸幸福、环境舒适优美的社会图景,成为我们新时代的追求。如今,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尽量避免因污染严重使环境恶化,过分追求金钱使人际关系紧张,物质享受多了使人心灵荒漠化,生活现代化了,但是人们并不见得幸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德格尔与陶渊明的文章,引起我们的反思。而陶渊明比海德格尔早1500多年。
例证三。我们近代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与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有关。马克思学说中的“对立统一律”是其唯物辩证法三大原理的核心理论。中国人为什么很容易接受对立统一观点呢?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这种观点。《易经》是中国的群经之首,中国的哲学智慧就是从易经开始的。易经讲阴阳变化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讲就是对立统一律。而“阴阳互变”的辩证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深层心理中,成为下意识的认识。
例证四。中国人特别容易接受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什么?是因为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与中国的“大同世界”理想十分接近。这句话出自《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而我们按照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这恰好与中国的“小康”与“大同”的理想十分契合。因此,中国人高高兴兴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
那些认为中国哲学原始落后、不深奥、不高明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也有人说中国的哲学不像康德、黑格尔那样成体系,这种说法也不对,只能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表达体系不同、话语方式不同而已。
当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对于其他民族、国家所有好的文化,我们都会虚心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一定会在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秀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