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火炬看冬奥第八站|首都体育馆:五旬“老将”新装出征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陆云红 实习生 吕孟璐/文 张啸威/图/视频
2022-01-31 15:07
收录于专题:北京冬奥圳精彩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千余组雪花灯饰打造出“冰雪长廊”的美丽景观,门口的安保人员和志愿者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1月31日,记者在首都体育馆外看到,目前场馆群及外围保障一切就绪。

修旧如旧 脱胎换骨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曾是北京规模最大、功能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体育馆。曾举办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等国际、国内比赛,充满着辉煌成就和历史印记。 2022年北京冬奥会,年过五旬的首都体育馆再次出征,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重要比赛任务。

首都体育馆内将进行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重要比赛项目。

外观修旧如旧,内里脱胎换骨。走进改造后的首体场馆,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环顾四周,深蓝浅蓝间隔分布的座椅加宽后更舒适。抬头仰望,36个37平方米的超薄膜在场馆顶部铺成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打开场地四角布设的激光投影仪,投射其上的画面流光溢彩。低头看,31米×61米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洁白平整,可爱的冰娃、雪娃形象在冰面下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最美的冰 “绿色”的冰

新技术的使用是此次首都体育馆改造的一大亮点。“我们采用了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竭力打造‘最美的冰’”。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竞赛主任申鸰告诉记者,通过在场馆顶部悬挂网格膜,从而在场馆的顶部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同时,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将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投影至场馆顶部的屏幕,当运动员在冰面上尽情舞动时,仿佛置身冰雪世界的梦境一般。

首都体育馆前醒目的冬奥造型装置

“‘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沉浸式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申鸰说。

此外,首都体育馆冰面还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热能回收率高。这种制冷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

首都体育馆对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绿色属性。首体园区共有4块冰面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制冷冰面最集中的区域。

申鸰介绍,通过调节温度,只需2小时就能实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种比赛的冰面转换。“转换中,工作人员需要完成防护垫、摄像机位、裁判台、医疗台、冰面等多个方面的转换。比如裁判台,花样滑冰的比短道速滑的长,因此在两个项目转换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裁判台进行快速调整。目前工作人员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场地转换,从而给冰面转换留足时间。”

为迎接冬奥会做好准备的首都体育馆

保障到位 8K转播

日前召开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海淀区运行保障指挥部新闻中心第四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首都体育馆场馆群1月27日开始官方训练。从2月4日到2月20日,将进行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比赛。其中包括了25个训练日,17天比赛,10个金牌日,共产生14枚金牌。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医疗和防疫副主任赵成芳表示,首体场馆群形成了环内环外统筹调度,线上线下联合指挥的工作机制,坚持赛时每日调度,实行扁平化管理,确保场馆各项工作有机衔接、运行顺畅,关键运行问题反应快速、及时解决,有效实现了从小闭环到大闭环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媒体运行方面,新闻媒体采访、信息发布、国际国内转播等软硬件准备工作均已就绪。此次还启用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超高清8K数字转播技术与系统,开展了冬奥赛事8K转播到呈现全链路的应用示范,将在首体实现开闭幕式、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赛事的8K转播观赛。

目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十余个集中来源单位和部分社会来源的志愿者,共计929名专业志愿者和通用志愿者,已全部科学合理地分配到了各个岗位。28岁的志愿者小王表示,为冬奥会做志愿服务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即使春节期间不能回家也无怨无悔。

赛后首都体育馆将成为集专业冰上训练、群众体育健身、体育活动演出为一体的综合体、大本营,可承接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以及排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高水平赛事,留下丰富的奥运遗产。

(原题《跟着火炬看冬奥第八站|首都体育馆:五旬“老将”新装出征》)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陆云红 实习生 吕孟璐/文 张啸威/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