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燃太行,竟扶危局定神州 |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油画《百团大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
2022-01-24 17:44

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绝密电报从山西省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发往晋察冀军区和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

随着这封密电的发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悄悄突破日军的封锁线,并向着预定目标开进。

这将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发起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敏锐洞察敌情打破“囚笼政策”

1940年春,中国的全面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战局的发展和华北敌后战场的严重敌情,引起了八路军总部的重视。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出《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

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史称“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22时,在正太铁路沿线,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各路突击部队像猛虎一样扑向日寇的车站和据点。

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一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声势浩大的交通总破袭战打响了!

从8月20日到9月10日,八路军拔除了敌人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的无数大小据点,使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网完全陷于瘫痪。

1941年1月24日,历时五个多月的百团大战,以我军取得辉煌胜利而宣告结束,谱写了一曲震惊中外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凯歌!

百团大战不仅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也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20年,画家孙立新创作了油画《百团大战》。

画作视角独特由分散到集中

画面里,八路军将士挥舞着大刀、步枪,如洪流般喊杀着向前奔涌,势不可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左侧冲在前列的战士一边奋力高呼,一边高举大刀疾步向前。

画面中央,我军战士与敌军贴身肉搏,一名战士双手挥刀举过头顶,大喝一声向鬼子砍去。大刀上缘一抹淡橙色,呈现出钢刃映射火光的金属色泽,烘托出激战中的热烈气氛。

另一位战士头部包扎着绷带,高举枪托砸向敌人。

在他旁边的一个战士头部、腕部的绷带已渗出血迹,目光坚韧地望向远方。

画面正中的战士组成一个三角形,对面前的三个日本兵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之势。

画面前景中铁道枕木上燃起的两处火苗,映红了倒下战士的身体,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火光旁翻倒的日军钢盔,也是侵略者失败下场的隐喻。

人物上方飘扬的红旗,在战火的洗礼中千疮百孔仍屹立不倒。

油画作品《百团大战》把观众带入战火纷飞、激烈残酷的阵地之上,让大家身临其境地见证了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的一幕,同时也展现出我军将士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查阅大量历史资料

构思不同场景画面

画家孙立新,1955年出生于辽宁丹东,早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课程班。

画家孙立新

孙立新的代表作品有《走过岷山》《我们一定会回来》《激战松骨峰》等。

在创作之初,孙立新查阅了关于百团大战的大量历史资料。

不过,选择什么样的场景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呢?

画中画

听画家孙立新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孙立新终于创作出了油画《百团大战》。这幅美术作品后来被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

抗日烽火燃太行,竟扶危局定神州。80多年前,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至艰时刻,百团大战犹如一声惊雷,划破黑暗、照亮天空,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国人民抗战历史,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在百团大战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画作《百团大战》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于洋一起,了解《百团大战》背后的故事。

(原标题:抗日烽火燃太行,竟扶危局定神州 |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油画《百团大战》……  )

编辑 吴徐美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党毅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