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北京冬奥会三个冬奥村——北京奥运村、延庆赛区奥运分村和张家口赛区奥运分村预开村。
▲北京冬奥村。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冬奥村作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居住地和生活场所,将提供“53天×24小时”的保障服务。科技赋能冬奥,首先体现在日常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
这里是科技感十足,有态度又有温度的运动员之家。
█ 口罩不用摘
防疫机器人秒查8大信息
进入冬奥村,首先迎来防疫机器人的“接风洗尘”,进村人员无需摘掉口罩,只需要刷相关身份证件,智能高效的机器人在短短1秒时间内,就可以完成8个查验环节,迅速识别人员身份、完成智能测温,快速呈现核酸检测结果、接种疫苗状态,并最终给出健康状况提示。该设备对人体温度的检测精准度在0.2℃以内。
北京冬奥村中的一排红砖建筑,是运动员们入住的第一站——接待中心。这片区域由老厂房翻新改造建成,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5天,各代表团提供后勤保障及服务的先遣人员将分批入住冬奥村,确认运动员注册等事宜。
1月27日,冬奥村将正式开村,敞开怀抱迎接2200余名运动员和官员。
█ 智能床有“记忆” 还能当闹钟止打鼾
▲北京冬奥村公寓里的智能床。钟昕发
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就像是现代版的四合院,由20栋公寓楼组成。公寓分为135平方米、165平方米、190平方米、220平方米4个户型,房间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全部设置成单人间。
公寓里的床长约2米,还根据运动员的需求准备了床尾凳,最长可达2.4米。看起来普普通通一张床,其实藏有不少黑科技——内含传感器的记忆棉床垫,准确到连掉落一根羽毛都能感知到;每张床都配有遥控器,运动员可以根据需求对床头床尾进行升降,调节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运动员下载手机App设置闹钟后,床在设定的时间内会自动起降,实现推醒功能,而运动员在睡觉打鼾时,智能床会在自动识别后,调节头部高度以改善睡眠。
█ 每一个细节都传述着理念和态度
冬奥村的规划、建设与服务,展现出的是强大的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每一个细节都在向各国运动员们传递着北京冬奥的理念和态度。
北京小屋位于北京冬奥村下沉广场的最显著位置,是展现“科技冬奥”的重要展示空间。北京小屋分为“挥洒梦想”、“精彩绝伦”和“无障碍沟通”三个展区,数字时空舱采用沉浸式方式,展示奥林匹亚遗迹、北京文化遗址;桌面裸眼3D显示通过数字投影,对两地三赛区部分竞赛场馆进行立体展现。可视化的虚拟志愿者“爱加”可以用六种语言,与各国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对话,介绍冬奥会的基础知识、天气情况以及北京景点、美食介绍。
冬奥村内,百余台防疫型智能环保移动公厕,是北京冬奥“绿色办奥”理念的体现。公厕采用全过程免接触设计,挥手就能完成开关门、更换坐便垫、除臭等操作。同时公厕还具备自动冲水功能,内部的雾化消毒喷头会进行自动消杀。
春节临近,冬奥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中国元素和年味儿: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居住区公寓内摆放上了皮影、剪纸等小物品,运动员餐厅还将提供烤鸭、饺子等美食。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运行团队广场区经理瞿嵩明表示,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好是我国的新春佳节,希望能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使各国运动员感受中国文化的温度。
(原标题《北京冬奥村里是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