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经典作品进校园”活动启动 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在深巡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2022-01-03 23:03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2021年12月31日,“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深圳站,在宝安区华一实验学校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特别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深圳当地知名策展人以及深圳多所学校的美术老师共同参与。

嘉宾合影。

作为“深圳市经典作品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以华一实验学校为起点,将与8件在中国近代雕塑史中有着卓越审美的经典作品相关的视觉资料,以8个“盒子”的形式走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既厚重又生动的雕塑艺术鉴赏展,并将于今年在深圳多个学校进行巡展。

深圳市华一实验学校董事长谢红鹰在开幕式上表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一直是华一实验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晓蕾表示,“以美心唤人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建校理念,而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也是当下中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次展览便是一次推进社会美育的成功尝试。她希望同学们能从展出的雕塑形象中受到启迪,展开联想、想象,直至体验、创造,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晓蕾发表致辞。

在开幕仪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向华一实验学校捐赠了一尊经典中国人形象的教具作品——程曼叔先生的《少女头像》。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桂娟、宝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吴永明与潘晓蕾一起宣布“深圳市经典作品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仪式最后还展开了一场关于美育的发生、美的认知与传播、孩子的“感受力”以及校园美育的生动讨论。

论坛现场。

作为“人民的纪程主题性纪念性雕塑展”巡展的第四站,展览秉承“让美育在校园中持续生长”的美好愿景,8组雕塑以“记忆盒子”的形式进入校园,引导孩子们获得雕塑作品中的艺术体验。通过近距离的观看和赏析,感受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情志和艺术风姿,也在当代少年们的心灵中,播种对新中国历史感觉的文艺视角。

参观展览。

展览从沈文强的《鲁迅》、梁明诚的《新娘》、程曼叔的《少女头像》、张得蒂的《日日夜夜》、王卓予的《提水少年》、杨奇瑞的《棋圣》、班陵生的《林风眠》以及张克端的《冬季草原》这8件体现近现代中国雕塑中有着卓越审美的经典作品出发,以著名的文化史学家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作为内容呈现的方式,将不同类别,但与雕塑⼀同指向同⼀个形象符号的视觉资料进行整合,形成视觉化的记录和组织,希望能够展现艺术家的情志以及关于日常审美的图景,以丰富可读的方式,将艺术的感受力带进中国的校园。

为了让展览能更好的深入校园,本次展览设计了特制的展盒,可移动的设计以及金属结构,让展览能以一种“可近”的方式在开放的校园环境中存在。除此之外,详实的图文介绍,立体生动的浮雕以及丰富多样的道具,为孩子提供了多种进入雕塑的世界的角度。

这次展览以“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为主题,以“经典作品进校园”的形式,走进深圳的中小学校园,是学院以“美育普惠大众、营造大美之境”为己任的一次有力实践。展览以雕塑为切入口,以雕塑、摄影、绘画、档案、道具等多样化的形式,试图唤起孩子们对生活,对艺术、对自然的感受力,引发他们对于文化史、近代史、中国人形象的思考,从雕塑里感受历史脉络中关于中国人形象的“变”与“不变”。同时期望通过8种不同的类型的雕塑形象,及其背后一系列关于雕塑-形象-文化史-近代史-中国人形象等跨学科跨专业的展示,能将艺术家在个体经验与历史潮流中挖掘创作能量的过程可视化,将雕塑中凝结着的历史情志传递给观者,让它们得以新时代重新发根,长出关于“美”的果实。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汪新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彭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