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岭实验小学校舍设计火出圈!别急,深圳将有29所这样的学校!
2021-12-30 15:19

位于深业上城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现场。

一场为破解深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学位之痛”而进行的校园设计实验,短短四年间迅速延展成一起吸引国内外数百家优秀设计机构参与,进而在软硬件层面上推动教育事业深度改革的全方位社会创新事件。12月25日下午两点,位于深业上城2021深圳设计周主展场“设计·韧性”板块的《“走向新校园”进行时——“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正式开幕。

展览以颇具空间特色的布展方式,对“新校园行动计划”所有案例做了一次多角度、精华式的完整呈现。如第2季板块以折叠式展板展开,意指鼓励“边界重塑/社区共享式”的校园范式;第3季板块以两组围闭展板呈现,突出龙岗区“客家围屋”的文化底色。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龙岗区人民政府、福田区人民政府主办,龙岗区委宣传部、龙岗区建筑工务署、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龙岗区水务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建筑工务署为支持单位。联展将持续举办至2022年1月3日。

新校园进行时

这场发轫于2017年7月的一系列校园空间和公共设计管理创新实验,首次在2021深圳设计周主展场“设计·韧性”板块与市民会面,完整呈现“四年三季”全景图。

据《“走向新校园”进行时——“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策展人和新校园行动计划总策划/召集人周红玫介绍,新校园行动计划源于她5年前感受到“深圳的教育需求激增与土地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批学校不得不在原址急速扩建数倍规模,为探索“迫在眉睫”的集约土地条件下建设高密度、高质量校园策略而开展的创新管理机制实验。新校园行动计划自2017年发起,至今已为福田区和龙岗区贡献了29个创新高密度校园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向新校园”第3季评审崔愷表示,这些优秀建筑师拿出的精彩校园设计方案,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还包含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他直言,在未来国家城市有机更新、存量发展过程中,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既有代表性,也具示范性”。

校园范式创新

在学位和土地紧缺的双重矛盾下,2017年,城市管理者以红岭实验小学个案作为高密度新校园破题的“试验田”,最终以“南方校园创新样板”的轰动效应成为走向新校园活动的前奏和转折点。

“走向新校园”第1季——“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于2018年初拉开帷幕。“8+1建筑联展”借鉴国际建筑实践展传统,以“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特别机制,推动校园设计和设计管理创新。联展以建筑学核心价值、文化品质和社会价值为导向,全程引入“策展/学术委员会”决策机制,负责参展优秀建筑师的推选及设计提案遴选。联展还推行了其它一系列机制创新,包括:确立“第一名方案即为实施方案”的规则,为公共设计品质背书,激发起参展建筑师的创作激情和专业探索热情;联展的过程也成为一场持续的、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事件,以此保障城市公共设计的“公众参与”;让学校的主体——校方尽早介入到校园设计评审和实施全过程,促成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强调“主创建筑师负责制”,进行责权定义,同时联合空间生产链条上各相关部门,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统筹和“再设计”,为优秀设计的诞生和落地提供保障。这些都成为新校园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

从2017年到2021年,“新校园行动计划”经历了从个案实践到形成范式,从先锋到常态化实践的过程,并以全国首创的“腾挪校舍”模式,破解了城市学校改扩建难题。之后,“走向新校园”开始不断寻求自我突破、更新和迭代发展。2021年4月推出的第2季“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在实现首季设定的效率和品质目标之余,开始反思“高密度校园”的普适性议题及潜在问题,聚焦如何重塑校社边界,以实现校园与社区的积极互动和共享,探索兼具当代文化使命的社区共享型校园范式;2021年8月推出的第3季“书院营造六联展”首次实现跨地域发展,从福田来到龙岗,将新校园行动计划蕴涵的设计理想、教育理念与龙岗区独特的地域文脉衔接,营造具有在地性的精神场所,并在“低碳可持续校园”建设中发挥领航作用。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策展委员会联席主席顾大庆认为,三季“走向新校园”除了积极为深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设计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外,它的最大意义是试图为深圳“评定分离”的工程招投标制度进行自主创新的探索。“深圳作为‘设计之都’,应该在尊重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保证设计创意的贯彻,以及提携年轻建筑师方面发挥积极的表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校园行动计划的经验值得借鉴。”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张永和表示,当全国城市的密度都在不断地增高,如何把校园设计好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非常建筑荣幸有机会参加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而曾担当过两季评委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曾群则表示,作为一项创举,“走向新校园”不仅是深圳在机制创新上的有益探索,也是对教育体制在空间层面上的一次突破,“通过教育建筑这一范畴,还对建筑学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随着红岭实验小学、新洲小学、石厦小学、新沙小学、梅丽小学、景龙小学、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福强小学等相继启用,“走向新校园”以集群式面貌成为深圳新的城市人文景观,而新校园行动计划也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校园建设实践和思想平台。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已结合新校园行动计划经验,向全市各区发布了《深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提升设计品质打造精品校园的通知》;深圳市住建局和教育局印发实施《深圳市中小学校建设试点项目关键技术指引的通知》,新校园行动计划效应正不断向深圳各区乃至国内多个城市辐射。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走向新校园第3季评审刘家琨认为,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既充满理想,又深谙现实。“事关未来,当然需要理想主义;具体实施,现实精神也必不可少。”这批在“走向新校园”活动中产生的、集聚城市文化使命和实验精神的当代新型校园作品,展现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新型教育模式在既定规范下所能呈现的丰富度与可能性,亦展示出参与建筑师和城市管理者在建筑学领域所做的探索,为此前效率至上、失却童趣的校园范式注入全新活力。

“新校园”新在哪儿

到底什么是新校园空间?创新校园空间体验如何激发孩子思维成长?如何引领校园空间与公共管理创新?

几位在新校园行动计划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建筑师有着深思熟虑的看法。

在首季赢得深圳市红岭中学石厦校区初中部设计权的土木石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白岩认为:所谓的新校园空间,就是功能复合的立体空间,成长记忆的精神场所,社区共建的共享家园。在她看来,轻松、自然、有趣,甚至有些反常规的空间,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在探索中快乐成长。

谈到“深圳新校园运动给设计带来的最大创新”,白岩表示,那就是“设计不再是一板一眼的根据已有的任务书和规划指标,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使用者需求和社区的融合度反推设计条件。”

成立于2018年初的未知建筑X Office主持建筑师张浩将新校园空间概括为:在城市高密度空间背景下催生的具有前瞻性和反思性,创新性与批判性的校园空间。他把校园空间比喻为“炼金炉”,认为除了自带的教育属性,还必须“作为一个学习社区和教学容器,能够催化师生在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至于新校园计划的最大意义,张浩认为,在于提供了一个公共参与平台,“让设计师、校方、街道、居委会自由表达诉求和思考,通过激烈的讨论、交锋,共同推动校园空间设计和管理机制的底层创新。”

在第三季一举揽下毗邻的创星学校和五联上艺小学设计权的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文汀则将所谓的新校园形容为,“以孩子的成长为主体,去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而不是以授课教学、传播知识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校园空间。”

展览现场

在她的观察中,能激发孩子思维成长的空间,“恰恰是校园中一些非正式的公共空间,这是他们踏入社会之前试错和探索自我的场所。”而对新校园计划的意义,她认为:“突破点可能在于校园边界的模糊化,当这一段模糊区域作为校园和社区共治共赢的一个场所,会是未来很大的一个发展方向。”(金敏华)

编辑  杨桥  林巧怡  审核   张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