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自立自强之花在光明科学城绽放——光明区以党史学习教育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王金根
2021-12-27 14:44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俯瞰。(光明新闻通讯员 林凯 摄)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一巡回指导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新发展阶段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的科创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因此,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中共深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光明区委深刻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聚焦光明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认真梳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蕴含的科创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任务,深入挖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需的思想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充分展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的底色和特质,全面统筹推动光明区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更接地气、更具活力,也为高质量推动创新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迈开了稳健步伐。

以用好人才思想造就科技自立自强队伍的“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光明区高度重视建设包括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团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队伍自我成长。

优化人才政策措施。围绕高层次科技人才需求,集聚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形成“规划+计划+办法”的人才政策体系,编制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统提出未来15年光明科学城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举措,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人才的引育留用;编制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系统梳理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等5大类31个重点产业子类近175个紧缺岗位,为各类主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供参考;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实施才聚光明、才长光明、才享光明“三大工程”,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培育高地、服务高地“三个高地”,精准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人才实力。光明区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柔性引才用才制度。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光明开展创新创业和科学研究资助。成立全省首家高层次人才金融专属服务银行,启动国际人才街区示范点建设。

营造人才生态环境。设立光明科学城人才服务工作站,率先落地5G视频联办模式,破解人才跨区跑、折返跑的堵点痛点问题。搭建光明科学城人才基础数据库,整合各级高层次人才、科研院所各类人才、外籍人才及新引进各类人才的信息,绘制光明科学城人才地图,逐步实现“按图寻才”“以图引才”。建设“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人才服务资源,引入市场机制,为首批经市区认定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属服务。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光明区人才典型事迹系列宣传报道,策划“我与科学城”系列人才讲故事活动,展现科学城人才风采,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才来光明科学城创新创业。

让科技创新资源汇集科技自立自强攻关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核心的东西还是我们自己去创造”;“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由此可见,关键核心技术是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为改变这种状况,光明区整合多学科、多主体、多层级力量,集成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着重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有效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攻关。

把握“国之大者”。主动发起大科学计划,在服务“四个面向”中主动担当作为,努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围绕合成生物学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建设集成攻关大平台,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技术(BT)和信息技术(IT)相融合的合成生物学国际大科学计划。以“自下而上”的正向建造理念,主动向国家、省和市申请发起合成生物学大科学计划,谋划搭建由科研、产业、政府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大科学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充分依靠合成生物重大科技设施和先进院合成生物所强大的科研能力,吸纳全球合成生物领域优秀人才,逐步培育大科学计划项目,打破过去单独由科研院所孤军奋战的现象,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强调科技资源合作与共享,建立科技与产业互动、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目前,光明科学城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超前布局,合成生物学也以特有的深圳速度蓬勃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孵化。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总开关,是一切科创成果的源头。当前,光明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急需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建设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特别是通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从而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整体水平,力争取得一大批突破性乃至颠覆性技术研究成果。通过整合资源、稳定支持、政策保障等举措,已完成科学城空间规划、“大科学装置集群”法定图则编制工作,正加快光明云谷片区建设、加快聚集4大类共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持续对接引进中科院先进院合成所与脑所、腾讯量子实验室等一批未来产业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加快布局未来产业集群,打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围绕重大设施布局产业园区,探索形成合成生物“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成为国家发改委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

加快联合攻关创新。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破解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谋划“揭榜挂帅”工作制度,编制《光明区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采取“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方式开展技术攻关,鼓励省内外有能力解决榜单任务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或相关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开展攻关。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组织体系,推进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和成果转化全链条,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方面,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依托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国家超算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湾实验室、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承担一批国家、省级科技战略任务;另一方面,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抢占引领未来产业制高点,围绕制约产业变革与人民安全场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

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光明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需求、服务与市场环境,制定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措施,实施产学研推进计划,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畅通“科研-转化-产业”双向快车道。其一,发挥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效能,鼓励企业通过科研攻关、企业并购方式填补产业链缺失环节,推广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实现“楼下问题、楼上解决”,打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第一公里”。其二,加快探索“创新链链长制”,瞄准缺失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选取合成生物产业链开展梳理,形成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其三,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员队伍,制定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标准化管理规范。整合孵化器、加速器、投(融)资机构等各类创业资源,打造集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导师智库、市场推广和项目路演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闭环,构建“孵化-投资-加速-辅导上市”全过程服务体系。引进首批科技“经纪人”,实施“百名企业家进实验室”“千企创新对接会”等创新工程,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科技自立自强路径的“主渠道”

深厚的改革开放精神积淀具有意义深远的导向功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任务是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等特质共通共融,将优秀改革开放精神融入科技自立自强路径建设,理清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使科技自立自强路径建设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获得源头活水。光明区从厚植改革开放精神底蕴出发,把科技自立自强路径选择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以改革开放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打出全面推进光明科学城快速起步的组合拳,开辟具有光明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明确法制保障。光明科学城承担了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在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光明科学城作为后来者,只有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法制高地,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对这项全新的探索实践,必须立法先行、全面创新。结合光明科学城特色,光明区明确将法制保障作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路径的根本要求,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就科学城治理结构、建设运营、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等领域进行规范,以期解决科学城目前开发运营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的高效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市区协同推进力度不够、创新载体建设运营主体不明确、财政经费持续保障压力大、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待提升、科研物资进口成本高通关难、高端科研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相信随着这部法规出台和落地,必将成为助推光明科学城快速起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改革科研管理。抢抓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机遇,先行先试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谋划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科技创新投入体制改革,突破单一依靠政府财政的科研投入模式,促进金融赋能科技发展,加快受理投融资奖励、贷款贴息、贴保等内容,真金白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为加大对区内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持,设立首期规模2亿元的光明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引导资本赋能光明区早期科研项目和中小型科创企业。实行“项目经理人+技术顾问”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项目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建立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机制,依托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开放对外合作。科技自立自强绝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封闭式研发,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意味着既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同时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内外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光明区积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协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加强与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等区域联系,支持海外知名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高科技企业共同开展交叉研究,展示光明科学城“国际范”。

提升公共服务。光明科学城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首先建立既能发挥政府作用、确保合作顺畅,又能合理配置资源、激发市场活力的公共服务机制。要搭建科技金融保障支撑,推进光明区科技金融在线平台搭建,持续为企业服务加大金融赋能,提高经发资金拨付力度与兑现效率,扩大资金支持范围,重点支持符合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资助条件的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企业、智能产业、科技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资金管理体系,编制和印发操作规程,谋划组建光明科学城科研慈善基金会;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支撑,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引领发展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生命科学产业,建设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加快建设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新型产业园区,为光明区内高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空间。依托港澳项目光明行等活动,为光创赛引入更多科研及港澳台资源。组建专业化孵化团队,为入驻留创园、港澳基地的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服务;要构建全过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服务机制,建设国内首个覆盖研发全链条的大数据平台,提供通用计算、科学计算、大数据智慧计算以及高效、弹性的存储能力,形成“基础设施+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平台服务”的架构体系。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画好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推进“智慧光明·企业服务门户”建设,打造“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党在光明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工作生活做起,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洞悉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本质、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脉动、领悟党的初心与使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光明担当、高质量推动创新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科技自立自强之花在光明科学城绽放!

(来源:宝安湾)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谭凤希

(作者:王金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