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剑 摄
曾晓剑 摄
窗含西岭满眼絮
——写在2021年大雪
作者:潘之江
朗读:曾若明
编配:邬运河
录音:曾兄靓声戏剧录音工作坊
录音时间:2021年12月6日
地点:深 圳
天气萧清,繁霜霏霏,北风呼号,千峰素静。这就是雪花飞舞的大雪季节。柳宗元的山水诗说到雪境那才是真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到大雪时,终于成了自然冬季的主旋律。
曾晓剑 摄
说到雪,自然会回荡起著名歌唱家美妙的歌声和旋律,处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用那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把生命都溶进了土地……这是多么地诗情画意。
曾晓剑 摄
想起雪,对农耕时代来年的收成好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冰雪对依附在地表的害虫有较强的杀伤力。明清时,在江浙和湖南、湖北的乡间,曾有流传很广的民谣,那就是“小雪无雪,大雪无雪,朝庭文武百官都要着急”。可见雪在当时的年代对国民经济是多么地重要。
曾晓剑 摄
雪,在不同地域对雪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欣赏。南方人是满心喜欢,岭南地区视雪花为珍稀物品。但是,东北地区每年有足足三个多月生活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对雪的美意也已厌倦。唯有在江南一带,对雪的唯美几乎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雪,因地理征侯的缘故,在我国只有胶东半岛北侧,钱塘江、富春江流域才能欣赏到真正意义上的鹅毛般的大雪。
曾晓剑 摄
我从小生活在古运河畔的偏辟乡村,对大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来这也成了我对雪抹不去的记忆。
小时候,大雪来临,喜欢坐在草屋的沿口,看着大大的雪片,飘飘悠悠地从天上飞来。这雪形态,像松柏叶呈有规则的放射状,洁白无瑕,晶莹剔透。它不紧不慢,先是把门口的晒谷坪镀上一层平整的白色,然后把路边的小草渐掩没,进而将远处原野染成素色,天地仿佛浑然一体。这时候草屋的檐口上,时不时跌落下一些站不住脚的小雪团。较大的降雪一般是在下午四点左右开始降临,到半夜时分才停止。早上起来,在厚厚松软的雪地里嘻笑打闹。
曾晓剑 摄
长大后,在乡村对雪是一种提防,尤其是春雪。大量的积雪会把茂密的枇杷树枝压断。雪后遇冻,来年枇杷将是绝收。更严重的是,半夜大雪不止,生产队长在村头大喊,要出人命了,赶快把自家屋上的积雪扒下来。当时的大多数居住的是草棚和简陋瓦房,都很脆弱单薄,经不起江南含水份极大的重雪积压。对于突如其来的大雪,总给人们平添几分恐惧和忧愁。
霍宝银 摄
回城后,说雪、评雪、议雪、听雪……雪已成为冬季的一个重要话题,似乎也成了年轻男女心中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知识性话题。
至今想来,大雪纷飞,孩子们盼来的是童趣无限,乡亲们盼到的是雪兆丰年,文化人得到的是灵感意境,韩剧中表达的却是浪漫情怀。
曾晓剑 摄
雪是自然造物,说它让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种气势;看它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一种柔情。今天人们把雪的景象美、文字美与艺术美结合起来,就有了关于雪的散文。如果用配乐的形式进行朗读,也就成了听雪。在电子传送发达的当下,无论我们身处南方北方,还是吴越旧地,对于雪之美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朗读者 曾若明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作者 潘之江

潘之江,资深文化人,浙江绍兴人,正高职称,早年在浙江工作。1993年调入深圳。先后任898频率总监、深圳广电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兼任深圳《市民周报》社长、总编辑, 深圳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主要从事昆曲艺术、文字交响乐、读懂中国画、辨证看艺术、24节气习俗等专题研究和讲习。策划并成功组织《深圳同在一方热土》大型歌会12场、《文明家庭进社区》活动56场、《全国金婚大典》等大型系列活动。先后策划香港、澳门回归大型专题各 80 集(中央台播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专集);主笔 50 小时大型电视直播节目《香港十年》(深圳卫视播出);创办《深圳广播快评》、《民心桥》等名牌节目(主创之一);创作大型朗诵诗二十多万字,其中一百八十行长诗《写在春天的赞歌》在中央台两次播出;出版《敢问理在何方》(人民出版社)、《广播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个人专著六部。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首席摄影师 曾晓剑

曾晓剑,广东河源人,央企管理人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数十幅摄影作品入选中国摄影和国际摄影重要赛事。
编辑 谢舒霖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