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开“博物”的新视界

晶报记者 林菲/文 孙劲峰/图
2021-11-10 08:41
摘要

今年的深圳读书月,“生态博物”也成为了聚焦的领域之一

2021年立冬前后,虚拟世界热闹非凡。在中国,EDG战队夺冠引发朋友圈的狂欢。在国际上,META的成立,开启了“元宇宙”的空间。罗永浩评论说,今后我们的虚拟生活会比真实生活更重要。但是在深圳,偏有一群专家学者“反其道而行之”,以“生态博物”为主题,热烈探讨着我们身边物理世界的东西。

几乎与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火热上演的同时,第八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即使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虚拟世界已经成为生活重要场域的当下,我们仍然应该把目光更多投向身边的自然生态,将“博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深圳这座以生态环境优美著称的城市,更是如此。

博物画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博物学,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学问

11月5日,“花开异域——西方世界的中国植物”博物画展在南方科技大学开启,首次系统展出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世界中有关中国植物的图画作品。次日,聚焦“面向生态文明的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第八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也在南方科技大学拉开帷幕。“博物”成为两场活动中最高频的词汇之一。

在第八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中国的新博物学领军人物之一、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学者南兆旭以“博物学传播中的在地关怀”为题作主旨发言。

南兆旭表示,深圳有许多民间博物学爱好者,比如深圳大学机电学院的学生陆千乐,他用6年的时间在深圳持续记录了305种蜘蛛;本职工作是会计的王晓云,持续十多年里用周末的时间记录了深圳所有的兰花,当深圳出版《深圳野生兰花》一书时,采用了他大量图片……

南兆旭的作品《深圳自然笔记》,就是把他十余年徒步走过的深圳山岭、田野、海岸线、岛屿、溪谷、湖泊和老村,观察到的野生植物和动物和自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从10余万张记录深圳自然生态的图片中精选了1800多张图片,为深圳建起了一份“自然档案”。第八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主办方、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田松介绍说,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是一门“环境友好型”的学问。孔子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博物学的具体体现。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花开异域——西方世界的中国植物”博物画展启幕仪式上,主办方、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田松致辞。

近年来,博物学在逐渐复兴,人们对自己周围的花草树木鱼虫的名字有了了解的兴趣,对自己城市里的山川河流有了亲近的欲求,手机商城里出现越来越多识花认草的APP,书店里越来越多博物学、自然类书籍轮番上架。

2016年,大鹏新区与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联合推出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评选活动。这是国内首个自然文学作品评选活动,旨在推广自然阅读理念,传递和谐自然生态和在地人文关怀。2020年的深圳读书月上又启动了“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主要关注和评选具有严谨科学态度、人文关爱情怀、推动现实变革、惠泽百姓生活的自然博物好书,奖励有思想、有视野、有文采的作家。今年的深圳读书月,“生态博物”也成为了聚焦的领域之一。

“中国的新博物学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后,在2010年前突然热了起来,日益蓬勃繁荣,在图书出版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博物类书籍,延续至今。”田松表示,新博物学的倡导者、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华杰以及南兆旭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者。

深圳,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可谓“博物爱好者的天堂”

对于博物学爱好者来说,深圳可谓是天堂。

深圳是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其一面旗帜,同时深圳也是一座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山河湖海交相辉映,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个副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深圳构建城市“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打造“公园里的城市”,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形成“自然引入城市、城市回归自然”的城市空间布局。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4%。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污染一度是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深圳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用4年时间补齐了近40年水环境历史欠账,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提前一年实现全面消除黑臭,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

蓝天白云,城市名片。全市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下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今年上半年,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深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6。

目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公园20个,其中,“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深圳还拥有国家级苏铁、蕨类和兰花等3个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基因库。

自2010年起,深圳连续10年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或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健康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安家”于此。据统计,深圳有野生维管植物208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中国约1/4的野生鸟类在深圳均有记录。

深圳人,应更加“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博物画展上的展出作品。

长期以来,深圳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近年来,深圳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章;发布史上最强“禁野令”《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有力打击非法猎捕。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深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25年)》等系列文件,持续高位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2005年,深圳就率先于全国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城市近一半土地保护起来,除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以外,严禁在“红线”内进行建设。2007年起深圳实施并不断升级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将生态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工作、国土开发、资源节约等指标作为对各区、市直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绿色生态政绩观,有效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深圳又率先在城市尺度全面系统开展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率先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1+3”核算制度体系,成为深圳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的“指挥棒”。根据近期发布的深圳市2020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深圳市2020年度GEP为1303.82亿元,“十三五”期间实现了GEP与GDP双提升。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圳着力构建低排放、低消耗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先行示范的标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共筑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深圳人既是环境治理的获益者,也是参与者。今年的深圳读书月,以“打开一个新视界”为年度主题,聚焦科学科普、生态博物、地理发现、星际探索、未来创造、科幻想象等领域,正引领着人们通过阅读和思考,开启未来视界。而田松更希望人们还可以将视界从书本延展至身边的自然之中,不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要去触碰与感受实实在在的自然。

(原标题《深圳,打开“博物”的新视界》)

编辑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文 孙劲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