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晓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忽略广深本土媒介国际化
辜晓进
2021-11-01 15:58

中国国际传播创新高端论坛摘录

本土媒介国际化与大湾区对外传播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辜晓进

(根据录音整理)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时候,媒介的国际化尤其是本土媒介国际化是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际化城市不仅要具备开放性、可进入性、可连接性,有一套国际化的现代城市服务体系,而且要做到各种友好,比如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等等,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有一套常规化、与国际接轨、包括媒介服务在内的信息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的核心就是我所说的本土媒介的国际化。

什么叫做本土媒介的国际化?在目前的体系之下,我们讲的本土媒体的国际化,有三个维度:第一,本土的媒介走出去。广州和深圳在这方面探索了很多年,在很多方面是领先国内很多城市的。比如说早在1994年,《深圳特区报》就在广东省侨办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今日广东》,由我们自己生产一到四个版,这个版做好后整版面直接传给美国的《侨报》。后来美洲和欧洲华文媒体觉得这个挺好,就在二十几家报纸上落地,每天都是这样。当时今日广东编辑部连续干了15年,后来省侨办把《今日广东》安排到《南方日报》去了。后来深圳报业集团的英文《深圳日报》和《国际日报》合作,随其旗下所有英文报纸发行,在美国的加州和印度尼西亚全境落地,这是一种尝试本土媒介走出去的方式。

深圳卫视也做得很好。中国排行前几名的卫视都主要靠综艺节目扩大收视率,但深圳卫视主要还是靠资讯立台,其中最主打的节目也是全国收视率最高的地方资讯节目之一,它就是《直播港澳台》。这个节目比较有勇气,内容早已超越港澳台范畴,涵盖各类国际热点。这类国际节目很受欢迎,目前除了中央四台外就是《直播港澳台》。因为它不像央视那样直接代表国家立场,所以内容更多元也更大胆些,而且通过国际社交媒体获得在海外的传播,据说受众不少。还有十几年前《深圳日报》跟《南华早报》合作,他们的记者和我们的记者合作做了十个版面,全面报道深圳各方面的建设情况,这在被誉为亚洲最好英文报纸的《南华早报》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编辑部和读者都很满意。这种本土媒介走出去,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强化对外传播方面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

第二,创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本土国际化传媒这个传媒主要是服务于本地的外国人,包括外国游客,它的传播平台包括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介。我记得二十几年前赵启正还是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时候,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我们中国的对外传播这个致命弱点是“灯下黑”。什么叫灯下黑?就是虽然我们使很多的力气搞对外传播,但是每年几百万上千万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却得不到应有的资讯覆盖,因为我们这里是一个汉语的传播环境。2015年的数据显示,在深圳临时居住的外国人就有115万,长期居住的有2万多,广州可能更多,全国范围内数量更大。当然那时候也可以看中央国际频道,不过资讯有限。《深圳日报》和《上海日报》这两家地方英文日报都是在90年代这样的语境下创办起来的。我记得在1997年广东同时批准了两份报纸,一是Shenzhen Daily,另一个是Guanzhou Morning Post,但是广州的是一个周报,只有Shenzhen Daily是日报。很可惜在中国很多其他城市,也可以说90年代之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没有再批这样的时政类外文报纸。

第三,探索在华外国人创办以生活服务、生活资讯、政策解读为导向的外文媒介。这个更加难一点,但是现实情况下有大量这样的媒介存在,有的还是非常好。比如广州早前就有一个“That is Guangzhou”。现在谈建设国际化城市的一个不太协调的地方在于,在各类外国人社交的地方,很难看到英文杂志,我们向本土外国人传递本地资讯的媒介基本是缺位的。

总体上来说,本土媒介的国际化大概是这三层含义。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要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加强深圳、广州的国际媒介建设,提升大湾区国际传播能力。深圳和广州是具备这个潜力的。广州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总领事馆数量是仅次于上海最多的地方;深圳连续28年外贸出口全国第一,民间组织的对外交流也是非常丰富的,我觉得大湾区建设不可忽略加强这两个城市的国际媒介建设。二是和香港、澳门的媒体合作,也就是借船出海。以前我们就通过很多的合作,扩大湾区的内容向外辐射。三是利用新媒体。数字是没有国界没有疆界的地方,在数字平台上建立跨区域跨国界的新媒介,强化数字平台的跨国传播能力,应成为主攻方向。四是要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要以国际社会乐于接受的、有公信力的方式讲好大湾区的故事。

编辑 编辑-刁瑜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辜晓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