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如何将深圳打造成全球城市?从上海经验谈国际传播与思考
吴瑛
2021-11-01 11:30

中国国际传播创新高端论坛摘录


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与思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吴瑛

(根据录音整理)


深圳有一个目标是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上海也叫全球卓越城市或者全球城市,到底什么是全球城市?其内涵大概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将地区和全球经济连接,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二是拥有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是全球资本的汇聚地;三是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机构的集中地;四是全球信息流的集散地;五是在服务业和信息部门就业的人口比例较高;六是人口不仅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汇聚国内国际移民和技术人才;七是城市中形成一个跨国资产阶层,他们的利益建立在全球经济体系的运转之上,甚至原住民和移民形成利益冲突。

吴瑛

一、国际媒体对深圳的报道现状

关于深圳的国际报道我们做了初步的梳理。国际媒体关于深圳的报道关键词包括“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硬件硅谷”“科技天堂”,等等。未来深圳可能也有一些规划,规划当中有一些词是不是可以重点关注,如“综合性交通枢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等。

从1978年到2021年的10月,国际媒体对于深圳的报道主题比较多是证券市场,这个部分跟上海相似,包括政治、科技、医疗、文化旅游等主题。2021年1至10月,深圳被国际社交媒体提及总量达到100多万条,包括脸书和推特等很多的平台,主要关键词包括“市场”“大数据”“科技投资”等等。自然语言处理显示中立态度占72%,积极态度占12%,负面态度比较少,总体是比较平和的状态。《纽约时报》在对深圳的报道中称,深圳在吸引科技创业者方面获得国际声誉,认为深圳是现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终极象征。

二、深圳的国际传播优势

首先,深圳具有很好的国际形象基础,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国际形象主要以“经济特区”呈现。21世纪后,深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和制造业基地之一,赢来了“硬件硅谷”“科技天堂”的美誉。其次,深圳有非常好的优势,毗邻香港、深港合作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受西方影响的渠道较多,形成了一种对国际文化的开放和接受心态。最后,开放的市民心态和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是深圳国际传播的润滑剂。

三、深圳国际传播的困境

然而,深圳在国际媒体的关注度以及报道量上,和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球城市”的远景定位还有继续追赶的空间。在对外的传播主体上,当前是官方声音为主,深圳可以通过增强民间的活跃度,来促进国际受众对报道认同感的产生。在对外传播内容上,目前是着重突显经济科技成就,而相对忽略了文化创新

四、深圳与上海国际形象差异

上海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洋文化与上海本土精神相结合,经过不断融合、积累、沉淀,所形成具有海派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并形成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为核心的上海城市理念,成为国际传播的指导思想。而深圳主打哪种文化,还可以在媒体、传播、理论界的引领当中进一步凝练。

上海善于通过打造上海友好城市群等方式进行国际传播。截至2020年11月,上海已与59个国家的91个市建立了友城关系,这些城市成为上海在该地区国际传播的中间人和形象代言人。 深圳目前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个省市地区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这方面,深圳可以和上海进一步进行交流互建,对于共同提升全球城市的形象有很大帮助。

五、交流互鉴:提升深圳城市形象

针对如何提升深圳的城市形象,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上海的跨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形成合力,被国际媒体频繁提及。深圳也可通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

其次,深圳要重视对国际赛事、重大国际会议和展会、节日等活动的报道,形成全球性“媒介事件”报道。例如上海进博会等国际活动,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和平台,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成为上海的 “金字招牌”。

再者,深圳要继续保持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的形象,同时突出深圳文化特点,充实文化底蕴,打造国际特色文化城市。深圳可以将中外文化、移民文化和广东本土文化融于一体,打造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现代性、创新性的文化品格,并对外产生文化辐射作用。

另外,深圳要建立立体式、多元化的网络,奏出深圳声音的“交响乐”。深圳可以发挥当前营商环境优势,在吸引外商的同时,使外商作为深圳形象传播的桥梁。

最后,外国智库、记者、意见领袖在国际舆论场中具有话语权,要密切关注这些机构和人物,建立专题性的“外媒涉华报道机构和人物数据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传递深圳声音。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吴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