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举行,林郑月娥:我们的视野必须要跨越深圳河

深圳特区报驻港记者 啸洋
2021-10-18 20:02
摘要

林郑月娥出席2021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发言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会为港商、港企、港人,特别是青年人带来无限的机遇。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8日出席2021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发言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会为港商、港企、港人,特别是青年人带来无限的机遇。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第一个选择的空间拓新就是深圳河,我们的视野必须要跨越深圳河,所以我们说这个《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首份由特区政府编制,但思维、策略上已经跨越香港和深圳行政界线,即是说我们不会停在深圳河。

林郑月娥在2021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跨境新视野致辞。

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无限机遇

林郑月娥说,2017年7月1日,即是本届政府开始的第一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自见证之下,由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的首长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当天开始,很多场合都会讲粤港澳大湾区,亦为很多人士带来了一些盼望。她说,我今日站在这里,比四年多以来任何时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更加有信心。我更加有信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由国家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经济体的愿景是会实现;我更加有把握香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一如香港在国家40多年改革开放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我亦更加肯定粤港澳大湾区会为港商、港企、港人,特别是青年人带来无限的机遇。

林郑月娥指出,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其实贯穿了我在10月6日发表的《2021年施政报告》。原因其实是很简单。香港经历了两年多的严峻挑战,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因“修例风波”而引起的社会动乱,甚至是很极端的行为,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为我们做了两大举措,一是在去年6月30日制定和即时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一是今年3月通过了完善选举制度,即是修订了《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确保“爱国者治港”。这两大举措效果很明显,真的让香港“由乱转治”;现在处于的时刻一定是“由治转兴”,我有信心香港会“由兴转盛”,迎来另一个美好的未来。

林郑月娥表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港澳专章中导言,就是说如果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明确地要求特区须要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区社会的大局稳定,以及坚决防范、遏制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有了这个双重保障后,我们可以确保香港不会成为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位置,从而令香港更有条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善了选举制度亦可以切实提升香港的管治效能,回到《基本法》设计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政治体制,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有了稳定的局面,有了管治效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础。

用四新精神建设北部都会区及八个中心

林郑月娥说,第一个精神是“空间拓新”。空间即是地理空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思维离开只是香港的这个空间,而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包含广东九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幅员之大是56 000平方公里,香港的1 110平方公里只占粤港澳大湾区的百分之二;以人口计算,香港的750万只占粤港澳大湾区8 600万里的百分之8.7。只要我们拓新了我们的空间,我们无论是商界、业界或科技界,看的不只单单是香港这个空间,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大家就可以立刻得到结论,就是机遇无限。粤港澳大湾区九市里的空间是各有特色,我们亦要看准,究竟每个空间为香港带来什么机遇。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第一个选择的空间拓新就是深圳河,我们的视野必须要跨越深圳河,所以我们说这个《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首份由特区政府编制,但思维、策略上已经跨越香港和深圳行政界线,即是说我们不会停在深圳河。其实以往很多特区政府的文件也是停在深圳河,甚至如果有地图展示这个地域的发展,深圳河以北是一片空白。这次这本《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第一稿给我看的其中一个地图深圳河以北也是空白,我当然是不接受,一定要告诉市民在深圳河以北,哪里是福田、哪里是罗湖、哪里是前海,以后最好是两地的交通网络也要铺陈出来,我们就会看到空间拓新之下的机遇是在哪里。

至于其他地域,譬如珠海,如果没有港珠澳大桥,我们这个空间拓新会面对困难,因为大家知道,香港如果要到珠海,一是坐船到九州港,一是坐车经过深圳,当时需要4个小时;但如果有了港珠澳大桥,整个香港,尤其是大屿山一带,跟珠海的距离大大拉近。我们在过去一年,正在商讨香港跟珠海联手在珠海打造一个航空工业产地。它可以做飞机维修,飞机不用到较远的厦门;它可以做高端飞机零部件和配件配送地,因为未来的航空事业在亚洲将会很发达,据说有8 000架飞机等候“落地”。只要空间拓新,真的是机遇无限。甚至说惠州,惠州是九市里幅员最大的,但它发展的步伐可能比较慢一点,距离香港又远一点;但惠州正在做发电,香港正正要达致碳中和,所以我们亦可以和惠州在能源方面有一些合作。

(前排左三起)《信报》总编辑郭艳明、林郑月娥、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与其他嘉宾在高峰论坛合照。

用新观念拓展视野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林郑月娥说,如果我继续说每一个市我看到的空间机遇,就会用光我的时间,所以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像力,拿地图出来,如果通关后就过去看看,你就会掌握到机遇无限。我见到洪为民(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在这里,一定要提及到前海。前海扩区之后,根本跟香港是一湾之隔,只是隔了一个后海湾,或现在称为深圳湾。你可以想像在新界北部,或特别是西北部的洪水桥、厦村一带的居民,如果用以往的思维,他会到中环或市区上班,但如果用新的空间拓新思维,他可以思考一下前海有什么工作,因为只是一湾之隔,不过当然这个我稍后说,在策略上亦要确保基建连系。

第二个新的精神是“观念更新”。每个人、每个政府,甚至每间公司也有一些固有观念,有些观念是好的,可以保存,但有些观念已经落后时,就必须趁机会更新这些观念。这次在北部都会区展示的更新观念是以整合式整全一些事物。其实北部都会区不是一个很难建设的策略,因为已有很多板块,我们只是需要整全,以愿景、具前瞻性地去带动,不是让这些板块各自发展,而不知道最终结果是怎样。我们亦需要优势互补,包括跟大湾区内地城市,特别是香港和深圳的优势互补,达致互利共赢的局面。

林郑月娥又说,以往或者到今天,日常碰到很多政府内部或一些外面的朋友,都似乎有这种心态:一是跟内地的融合中有一种“大香港”的态度──香港是有优势的,要将我们的优势带进你们那处;二是或因为见到深圳这40年的急速起飞就羡慕起来,于是出现了一种“小香港”的心态,即是有点自卑,担心我们可否追上这个速度。我觉得两种心态都是不积极的。我们应该用我刚才所说的更新观念,是一个互补共赢的心态。我可以跟大家说,这4年多以来,或这十多年以来,我在三个工作岗位都是走在最前跟深圳合作的官员,深圳从来没有一刻看低香港,从来没有认为其实可以各自为政,它从来都希望跟香港一起发展,港深联手去打造深圳现在被赋予的新使命──一个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所以希望大家都有这种更新了的观念,让香港能够更顺利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政策全面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林郑月娥指出,第三,是“政策创新”。她说,几年来,我们在每一个方面,我也在推动政策上要创新,无论是金融、税务、经济,以至民生政策,都要创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只能有限度去发挥香港的优势。其中一个政策创新的背后力量就是政府的角色。我在竞选期间以至一上任,说得很多的是特区政府的角色。特区政府必须不将自己局限于以往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这两个角色仍然很重要,但不应该只是这两个角色,起码还有以下两个角色:一个是作为促成者(facilitator),一个是作为推广者(promoter)。

林郑月娥进一步指出,为我们的业界、我们的专业人士、我们的青年人开拓更多机遇,是需要有政府的行为。如果香港只是停留在提供一些服务或监管做事是否做得对,我们将会落后于形势。你会见到,即使在一个很保守的税务政策,本届政府是回归以来提出最多有关税务的措施,甚至《税务条例》是修改得最多,已经到达第七、第八号──我们每年修订同一条条例也会给它一个号数──无论在利得税的两层制,以至在创新科技的额外扣税,推动海事方面,鼓励一些航运或船务方面的租赁服务落户香港等等,我们也推行了一些税务措施。至于日后是否需要有税务改革,这个下一届政府需要认真考虑。

林郑月娥又说,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里,这个明显扩大的政府角色是俯拾即是,大家翻开每一章都会看到我们认为政府应该要去做的,这个整全的北部都会区才会出现在市民面前。我举几个例子。第一是保育政策,本届政府在这个北部都会区是首次提出用一个非常积极的保育政策,如有一些重要湿地,甚至一些渔塘是需要积极去保护,我们不会怕收地,我们愿意用政府行为去收回部分渔塘或湿地。第二个政府的角色是我们要支持一些产业,譬如现代的物流业、譬如支持创科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我们必须有一个政府角色,就是用一个创新的批地手法。第三个,是基建先行。今次《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一口气提出五个铁路项目,有人会很担心是否有足够金钱,我和港铁公司的金先生说过,他很乐意参与,因为铁路经过的全部都是我们称为greenfield,即是“处女地”,是可以用来支撑铁路的兴建,甚至是营运。

一地两检可令通关更便利港深合作更顺利

林郑月娥强调,如果要与深圳更加人流方便,就是“一地两检”。她说,在不久之前,“一地两检”是一个大家都很回避的词语,因为它会惹来很多争议。我们在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从兴建到立法实行“一地两检”都是困难重重,如果当时有另外的势力再推动一下的话,可能是另一场的社会动乱。今日我怎样说呢?我在立法会说我们与深圳往后每一个口岸的优化提升、重建,“一地两检”是“基本盘”,现时的问题就是在“一地两检”以上再做些什么,尤其是利用科技,再做些什么可以令通关更便利、人流更方便,让港深的合作更顺利。

她说,以上这些既是创新的模式,亦是政府必须的行为。其中一个值得大家知道的,就是在《施政报告》中提到一个亦是很创新的,就是让非中国籍的香港居民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我们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回乡证是很方便,但有一些在香港居住了很久的外国人,他都是使用外国护照,与一般的外国人无异地进入内地,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大的窒碍。他可能是一位科学家、一位投资者、一位仲裁员,如果他每一次都要去取得一个签证──大家知道在哪里可以领取,有时需要排队──甚至给予他「一年多签」,都是不够方便,所以怎样能够按着第159段,在今年年底我们已经得到指示,可以与内地的中央机构探讨一种更加方便的签证、签注安排,将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另一股新动力。

林郑月娥指出,我们的第四个“新”就是“机制革新”。她说,我们多年来都与广东省和深圳很紧密,需要年度召开合作会议。在深圳方面,今年是第一次升格了由深圳市委书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共同主持深港合作会议。我可以预告,在《施政报告》中也说过,我们除了现时与北京、上海、福建、四川以至泛珠有这样的合作会议,希望争取在年底之前,我会亲自去湖北省的武汉展开湖北—香港的高层合作会议。大家知道我早前到了内地西部的三个城市,即是成都、重庆和西安。我对重庆的领导说,其实渝港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不用担心距离的问题,现在很多事情都很方便,所以希望未来重庆和香港都是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以上就是所谓的“四新”精神。

四通将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林郑月娥说,“四通”是一个策略。当“四新”精神主要是谈自己怎样去进入新的态度、思维,“四通”是需要香港与内地共同合作来打通事情。第一,是基建的连通。本届政府已经展开了三个重大的跨境基建,一个是广深港铁路的香港段,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关系,我相信现在大家就好像由旺角去中环一样乘搭高铁,在西九龙去福田、深圳北,或者稍后当香港科技大学开了广州南沙校园后,大家可以由西九龙去到庆盛站,就是科大校园。第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机遇。第三就是莲塘/香园围口岸,这个口岸因为在疫情期间开通,所以目前我们只是开通了货运,还未开通客运,但这个口岸的重要性就是把我们整个布局变为“东进东出”、“西进西出”,而且西和东这两个口岸都是24小时通关。

林郑月娥指出,未来的工作就是提升口岸。譬如在皇岗,皇岗是在深圳那一方,而我们这一边就是落马洲的人车口岸,我们已经公布,亦已得到立法会的支持,把“一地两检”安排在深圳的皇岗新口岸实施。换句话说,香港落马洲口岸目前那22公顷的土地就可以释放出来发展。这片土地在哪里?这片土地就是在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旁边,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成为港深创科园的腹地,再向南一点就是新田科技城,所以这三个板块将会结合成为一个240公顷的创科用地,那么我们与深圳真的是并驾齐驱,因为人家已经铺排了300公顷,如果我们只得80多公顷的话,这样看是差一点,所以现在真的可以说是并驾齐驱来发展一个等同在美国矽谷的科技项目。

她说,还有一个很小的口岸是大家没有留意到的,我们在北部都会区提议再开设一个跨境口岸,名为福邻小口岸,它是很细小的。这个福邻小口岸位处落马洲河套区创新及科技园的最东面,亦是深圳河最窄那部分,我曾到现场视察,真的是可以一跳就能到对岸。如果能够在福邻开设一个小口岸,就会令创科人员更加方便;我们亦可以想一些人工智能或智慧通关,让科学家可以往来,就更加方便,这就是基建方面的连通。

政策贯通机制互通重在民心相通

林郑月娥说,第二是政策的贯通。她说,大家不要误会,我提及的政策贯通,仍然是在“一国两制”之下。我刚才读给大家听,那段的导言是说所有事情都要在“一国两制”之下,而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或前海扩区的方案,在最早的篇幅都是说,他们是用来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不是用来模糊化“一国两制”。当我提及政策的贯通,其实是刚才跟大家提过的一些例子,如何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甚至科技需要的一些人类基因等,都要让它有一个流通。我们用的政策跟内地的政策,起码在大湾区是可以相通;我刚才所说的人流方面,如果我们有一个大湾区的特别签证签注计划,也是可以互通的。在座的专业人士,都希望见到一些资格互认安排,不需要每件事都重新考试。虽然有考试总好过没考试,譬如律师就可以考大湾区的律师执照,但我们其实在工程、规划、园境或其他方面,已有一个备案方案,即不需要考试,只要是特区政府承认的,放在我们的工程名单,就可以备案在前海执业和做生意。

林郑月娥又说,最近我们亦得到中央支持,有一个药物和医疗仪器的“通”,称为“药械通”,这亦是在政策方面贯通。我觉得有很多例子,亦欢迎大家和业界多提出,你想见到哪个方面的政策可以贯通,我们就在粤港澳大湾区由韩正副总理主持的领导小组提出和争取。

第三是机制互通。她说,自回归以来,已经有很多高层的合作机制,但可能亦流于比较像年度开会,盘点一下工作。现在需要的机制互通,真的是很互动式的互通。以深圳为例,我们在今年五月份已经就着港深合作梳理出19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都有一个负责官员、联络员,大家要交换微信,可以任何时候都能谈话,要用这种互通机制去推动工作,而且需要一项成熟就做一项,不需要等年度才盘点过去一年深港合作项目的情况。

林郑月娥强调,最重要的“通”是民心相通。她说,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香港市民仍然很抗拒进入内地,或内地市民觉得香港市民不欢迎他们,因为过去2019年下半年真的发生了这些不愉快事件,这会令我刚才所说的所有工作都事倍功半。或者如果大家用一个心态是我进去赚钱,我对那个地方没什么兴趣,我只是进去赚钱,赚完我就走,我觉得这种心态亦会窒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希望接下来,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多做一些民心相通的工作,例如特区政府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我们亦争取到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一起举办下届的全运会;现在亦有人提议我们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马拉松、粤港澳大湾区单车节。我仍然坚信,我们都是中国人,只要我们大家互相认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好朋友,亦会看到大家各自的优势。总括来说,今天香港处于一个全新局面,这个全新局面应会为香港带来一个新气象,亦为我们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开拓一个新的未来。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工作里,每件事也是从“新”,香港需要揭开新的一页。

(原标题《2021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举行,林郑月娥表示我们的视野必须要跨越深圳河 用新观念拓展视野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港记者 啸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